念念不忘 池上秋收

我們一行十三人前赴台灣東部的池上鄉,欣賞雲門舞集於即將收割的金黃稻田上的表演。看畢,有些朋友坦白地說看不懂,認為該事先找資料,才能明白舞作,享受表演,言語間流露一絲絲的失望。

一周後,報紙陸續有評論人敘述演出的感受,我們努力互相傳閱。對我來說,這些是他們對該演出的個人詮釋,我喜歡參考,但不等於專家意見就是唯一答案。

大家仍擺脫不了找專家、老師和權威提供答案的思維習慣。我在表演的頭十分鐘,也有這種尋求「專家解畫」的期盼,很想知道該如何把它弄明白。

然而,我提醒自己轉換心態:不是指望專家教我看演出,而是我如何與舞者、與周遭環境進行對話?如何少用腦袋與理性,多用心靈與感知去領受信息?

心靜下來後,我嘗試進入舞作的世界。我知道是次表演叫《松煙》,便嘗試理解舞者如何演繹煙在林中緩緩升起的狀態。慢慢地,我的焦點從舞台放大到天地之間的浮雲、山嶺之間的稻田、田埂之間的禾穗。風吹過稻海,泛起金黃色的稻浪,送來陣陣的稻香。

由上天繪畫的山巒流雲稻海作佈景,我開始明白為何舞者穿著簡單的黑褲或白褲,和肉色的貼身上衣。沒有道具,簡單的音樂,配上簡約不人工化、不顯眼的舞池,讓舞者和舞池融入於大自然之中,像林中縷縷輕煙的淡然,沒有山林為背景,便察覺不到它的輕、柔、美。

我的視野維持在這拉闊後的巨型天然舞台,雲門舞台只佔據視線的一部分,或一小角落;原以為舞者是主角,驀然發現大自然和稻田才是主角,也是真正的舞台。編舞者林懷民把舞台「讓位」給大自然,是何等的胸懷!

這幅圖畫還要加上人情味,才能體會它的崇高宏偉。近兩百公頃稻田上沒有一根電線杆,是鄉民自覺地堅持打造的美麗視覺景觀。為了在每年的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」給予外來觀眾看見最完整、最壯觀的金黃色稻海,他們願意多等兩天,待表演完畢後翌日才馬上趕緊收割。

十年來攜手舉辦藝術節的是台灣好基金會及池上文化藝術協會。台灣好基金會希望引入文化藝術資源和人脈網絡,帶動鄉村創新和家鄉認同,故四處尋覓在地合作伙伴;池上有一批鄉親代表,為池上米的品質認證而凝聚起來,卻仍苦思如何提升品牌價值。當這兩個組織相遇時,可謂惺惺相惜,彼此尊重。

同樣令人動容的是,五年前雲門舞集第一次前來池上表演時,林懷民堅持由雲門親自訓練當地義工。其中有二百多名是初中生,他們本來缺乏推動力和自信心。參與過雲門嚴謹的培訓後,第一次經歷專業精神的展現,第一次接觸這麼多外地人欣賞池上,竟開始感到作為池上人的驕傲,視野得以擴闊,激起鬥志努力讀書,有些孩子更立志考大學。

個半小時的演出是我與池上大地的對話,我與雲門舞者的對話,我與鄉民的對話,我與台灣好基金會的對話。而這些對話沒有隨音樂和舞步的停止而結束。我把對話帶回香港,宣揚池上的故事,讓《松煙》在我的生態圈裏沉澱、發酵、昇華。

2018.11.29

**何靜瑩擬於2019年10月底再赴池上觀賞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」,並體驗收割等池上一連串精彩活動,與鄉民及大自然對話,須於一月便開始訂民宿及門票。有興趣參加者,請電郵至ada.ho@paxxioneer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