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闆不讓你離職,這是可喜還是可怕?一名出道幾年的年輕專業人士去年底辭職,卻換來上司每天給他碎碎念,不讓他離開,又說他在這兒還未學完東西,沒資格就此離開。過了一段時間未見年輕人有動搖,這個在業界頗有地位的人遂威脅要封殺他。年輕人開始懷疑自己,情緒非常低落,進而變得憤怒、委屈和驚恐。
辭職被「恐嚇」 憤怒委屈驚恐
年輕人離開的原因有三:(1)上司脾氣大,經常當眾大罵個別同事,說話帶骨帶刺;(2)新的僱主重金禮聘;(3)認為上司縱容同級豬隊友,還長期要求他來完成任務。
他稍為跟上司提起過第一個原因,便惹得上司更加光火,指摘他這一代年輕人受不了批評、不能被罵。總之,上司做不出「說之以理、動之以情」來挽留人才,只用自己最習慣的謾罵威迫方式,愈勸愈糟糕,令心灰意冷的員工變得更心死、更決心離巢。
年輕人垂頭喪氣,擔心往後的日子真的會被封殺,但不離開的話,自己的精神健康必定崩潰。他這部門的離職率是其他相關部門的5倍,有同事患上抑鬱症,有同事寧願減薪也要另謀高就。
我建議他坦率跟上司對話,說出這3個原因,做好離開的溝通,跟人事部的exit interview(離職面試)也應同樣反映實况,就算沒有轉機,都是一個很好的溝通。否則,上司愈發深信他忘恩負義,跳槽是一種背叛。年輕人睜大雙眼,忙說:「他真的這樣指控我,你怎麼知道?」
我說:「很多上司都喜歡這樣責怪離職的下屬,還把自己看成是受害者。我不是強迫你面對上司,我是嘗試以代入你的處境,也代入他的處境,猜測他如何看重你而誤會你離開的原因。」
我還看到那上司長期情緒不穩的問題,根源可能是精神健康多於所謂的「個性缺陷」。年輕人說上司情緒大起大落,與公司裏的同級高管不和,對下級就不用說了,相當孤立。他亦是工作狂,凌晨給人電話還要破口大罵,經常臨放工便給下屬新指令,他們便要通宵完成。
我明白年輕人很難給上司談論精神健康的敏感話題,不過,我希望他把握這名上司的「反面教材」,好好學習self-care,照顧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健康。
「武癡」積極克服ADHD
我的泰拳教練一直不知道自己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(ADHD),更不知如何應對生活上的很多挑戰,他說:「我的人生是從32歲開始的!」那一年兒子出生,他驀然醒覺從前的世界很狹窄——只有練拳和比賽——當有了一個新生命,沉重的責任感令他開始問:「我是什麼?」想到有群體才可以解釋自己是什麼,他的世界需擴大至他與人之間的關係,也要認真學習同理心、溝通和解讀別人的身體語言。
教練從小是所謂的「坐不定」,每天必須運動,有次凌晨2時要外出,父親問他到哪裏去,他說:「我要下樓跑步啊!」然後才可以安睡。
學校一直令他懊惱,除了因為不可以安靜坐着上課,很多時是不明白教師的說話。例如,他決心要專心聽課,教師說一句「畫公仔畫出腸」,他便卡住在這句話,腦袋裏不停問:「為什麼要畫出腸?」無限loop至下堂鐘聲響起,他才發現自己space out(發呆)了一整堂課!他的腦部有如此「非典型」的構造,經常捱罵,別人說他缺乏專注力、愚蠢或不用功讀書。
13歲時有朋友帶他到拳館學泰拳,他便「一試鍾情」,因為這項運動令他專注力提升,無限精力又得到發泄的渠道,令他有做回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。17歲時他考獲健身教練證書,雖然對很多人來說,概念如肌肉的名字和拉動的道理十分抽象,但他已操練多年而且對此科目充滿興趣,所以讀起來覺得具體和津津樂道。
所以,一般人誤解說他不能夠專注,實情是ADHD的人對有興趣的事情不但能專注,且會極度專注(hyperfocus)到忘記了時間。我想起15年前開始跟他學泰拳時,我和其他人都認為他是典型的「武癡」——好聽一點是說他喜歡鑽研泰拳,諷刺一點是指他活在自己的武術世界,不吃人間煙火,天真戇直,不諳人情世故,話題只能圍繞跟泰拳和運動相關的事宜。
34歲後,教練開始退下全職運動員生涯,變成教練,對於一向不懂解讀別人面部表情的他,需要學習看學員的「面色」。過往他有察覺就算很用心教拳,但有不少人不再回頭上課,令他不禁自問是否做錯了什麼。慶幸有人給他提醒:「你要記住這個學員的面色深沉和不耐煩,意思是不喜歡你太囉嗦,恐怕他以後不會再回來。」
教練發現他從來都不懂解讀別人的面部表情,從此,他謹慎留意別人的面色和身體語言,並用「死記」方法來改善他的行為,心裏默默告訴自己:「要記住這個表情,就是不喜歡的意思……記住那個表情,代表不同意的意思……」
他不斷調適自己,怪不得近幾年我察覺到他的話題擴闊了,待人處事明顯改善,由一個「武癡」漸變成有同理心和愛思考人生哲學的人。從前不能靜態坐着讀書,他逐漸摸索到用動態來提高看書的專注力,如邊做跑步機、單車機、划艇機,或公園邊散步邊看書,甚至在房間裏來回踱步或拉着筋閱讀。他領悟到如何把文字在腦海裏轉化為影像,理解文字變得輕鬆,愛上了看書,現在可坐着看書,但需隔半小時休息一下,以恢復專注力繼續閱讀。
他努力認識自己的問題,試過無數方法應對困惑,包括向精神科醫生求助,對方提出ADHD的特徵後,提高了他的認知,研讀有關書籍後發現自己符合當中不少病徵,讓他聚焦克服一直以來的挑戰,確定他致力尋找應對機制(coping mechanism)是正確的方向。
他把ADHD帶來的「挑戰」轉化成「特質」,甚至是他的「優勢」,經常說:「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,因為每天上班都是做自己熱愛的事,教拳根本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生活!還有很多人幫助我這個無名小卒對應人生中的挑戰:包括我的泰拳師父、兩名哲學教授,還有我的學生、家人和朋友,他們都用愛去教導我。」
老闆帶頭 提升自我愛護意識
職場上遇到注重和愛護生理及心理健康(self-care)的老闆,能直接提升員工的自我愛護意識。然而,心理健康往往被人忽略,就算有何情緒困擾,大家都不敢在工作場所討論,主要是源自電影、電視劇對此命題的污名化,普遍令人誤會精神問題就會帶來危險。如遇上同事有情緒失控的問題,上級或下級就算很想勸喻他尋找專業幫助,或改變生活習慣,卻因害怕被控訴為詆譭或仇恨言論,還是低頭忍受。
最近有一名CEO告訴我,他有精神科的藥物幫助,令他心境平靜、降低煩躁易怒情緒,換來耐性和空間思考工作表現不佳的同事。他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加深了,也多了一個角度去分析一個技術高超但被認為是自我中心、不在乎別人感受、不禮貌等經常被誤解為「性格有缺陷」的同事,可能是ADHD的特徵。當然,CEO不方便給他貼上標籤,或直接建議他找專家,但他可以做的是停止用謾罵和批判的方式對待這個同事,而是平心靜氣與他尋找「應對方法」,具體幫助他改善與同事的溝通方法,如即日便回覆電郵,調校幾個手機鬧鐘提醒自己準時開會,避免「極度專注」在一件事情而耽誤別的事項。
老闆也定期舉辦精神健康講座,讓專業人士解釋正確理解生理和心理健康。然後,他在公司公開分享自己的焦慮症等精神健康的症狀和治療方式。當大家對精神健康的意識提高了,愈來愈多同事找老闆討論有關挑戰,有些願意向專業人士求助。我問這名CEO:「你公開談論自身的精神健康,要很強大的勇氣!」
他說:「我到現在都感到有風險,因為精神健康的污名化根深柢固。COVID-19這段時期很多同事容易情緒波動,很多人因自己或別人的健康問題而suffer、受傷害。權衡輕重,我作為最高領導人,必須帶頭打破忌諱,大家一起學習愛護自己身心健康,不能做鴕鳥,也不應諱疾忌醫。」
增強對精神健康的awareness(意識),是邁向長遠個人及職場健康的第一步,解決方法有很多,主要有3方面:
(1)調校生活習慣和飲食,尤其是作息、運動和健康飲食。
(2)調適某些令自己焦慮躁鬱的觀念和價值觀,建立「對應機制」克服自身精神健康帶來的挑戰。
(3)允許家人和朋友的同行和支持,精神科醫生、臨牀心理學家、心理輔導員、運動教練、營養師等專業人士亦可提供學習的方法。情緒病有來自腦行為的醫學因由,按照醫生指示吃藥可紓緩情緒和幫助入睡,亦可讓當事人回復一點動力,以學習調適生活習慣及思維上的改變。
2023.2.21 刊登於《明報》副刊
何靜瑩 著作《扮有料,只會死得更快》可在天地圖書及各大書店發售,或於網上訂購: bit.ly/2AmjFo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