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同理心不等如同情心

我曾有位剛轉行的新同事,收到一位合作夥伴的電郵,跟我說:「他通知我們,周五須出席機構的周年宴會,故不能如期參加我們的會議。」

我想了想,說:「他不出席會議,怎成事?我跟他的老闆溝通一下,看是否公司不放人,還是他藉口多多。請你把他的電郵轉發給我。」

同事面有難色,「我來自他的行業,明白他們平日工作壓力大。跟我們合作是其老闆top-down的旨意,下屬無心執行乃意料之事。我們還是不要強人所難吧。」

我開始聽出問題所在:我的同事過於了解對方感受,表露出同情心(sympathy),故顯得無奈與無助。我需要先把同事的意識,由同情心的層次提升至同理心:「他的上司事先做好engagement的工作,團隊表示願意承擔,老闆才敢commit這大型項目,沒有被逼不被逼下屬的。但如果下屬對著老闆說一套,執行起來卻又是另一套,老闆不應知道實情麼?」

同事顯得不耐煩,爭論起來:「你這樣告訴他的老闆,不就是打小報告?」

我看到同事咬牙切齒的模樣,甚是懊惱:「任由他如此不積極,豈非影響整個項目?那請問你,有什麼更好的提議?」

同事除了嚷著說由得對方缺席,別無他法。我嘗試引導他進入老闆的位置:「下屬缺乏投入感,你是上司的話,會怎麼想?」

同事說:「我會感到失望。」

我續說:「如果確實有週年晚會,下屬可能不懂分輕重,錯誤選擇捨棄跟我們開會,又或者他不敢開口向老闆提出缺席內部活動,那又怎麼辦?」

同事一時要進入下屬的位置,一時又進入老闆的想法,感到有點吃力和不自在,可看出平常他很少學習同理心(empathy),即易地而處的能力(ability to put oneself into another's shoes)。

我更明白同事帶著「打工仔」的包袱,容易同情對方的處境,而忘記了我們的真正對口人是其整個機構。顧全大局,要從開始時覺察到隱憂,便要盡早響起警號,反映給上級,讓其「接地氣」。

對我的警號是自己的同事,不懂放下一般「反管理層」的「打工仔」偏見,不曉得代入管理層,理解對方需要對實況「心裏有數」,才能做出適切的判斷和適時的對應。

倘若下屬不敢缺席內部活動,便須老闆「放人」,我亦想像到他可能不願意請示上司,故由我與其老闆作「平輩」的溝通,也不用難為我的同事「打小報告」。倘若是他藉故推搪我們的會議,這便顯出其無心執行的心態,他的上司愈早察覺隊員缺乏投入感和責任感,愈能盡快作出指導和監督等內部溝通工作,對大局和長遠發展有更準確的掌控。

很多人混淆了同理心與同情心,以為同理心就是明白和體諒別人的處境、背景和心境後,便要容忍和遷就對方。不,那是同情心。同理心是一種理性的意識和洞察力,能代入別人處境和想像他人感受的能力,但不一定像同情心般「感同身受」別人的感受(share the feelings of another)。

同理心不等如同情心。同理心是知己知彼的能力,是一個近代心理學的新概念;管理學提倡同理心,以明白人才培訓和調配、管理衝突、溝通,和各層次的情境規劃(scenario planning)。

同理心幫助管理者洞悉別人的盲點,較易分析和解讀事情。

有人從小機構轉戰大機構,跟我訴苦,盡說是新環境、同事和客戶的問題。我聽不出他如何探究自己的適應力(adaptation)問題——似乎,這才是最大問題。

我啟動同理心的機制,一邊聆聽其說話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信息,一邊加插我對這人的成長背景和專業經驗的認知,在腦海裡繪畫著不同可能性的畫面——對方描繪出來的一面、努力用糖衣包裝的一面、自欺欺人的潛意識一面⋯⋯嘗試建構連他自己也看不到的較真實一面。

有時當對方說得感性,我也投入得跳不出來的話,便會暗暗提醒自己:他需要我的同理心多於同情心,我要保持冷靜客觀,進入他的千絲萬縷後,更要抽離,才能超越其混沌和迷惘,給他有洞察力的意見。

最後,我跟這人說:「我們都是井底之蛙,分別只是大井還是小井,和如何處理自己的井蛙目光和心態。你從一個小井跳到一個大井,更甚者是從前的小井僅是枯井,那裏又沒有其他像你般賣力和能幹的同事。如今的大井,井底生態環境都比以前精彩百倍,加上有許多比你更獨當一面的同事。你是否要處理自己的井蛙心態,虛心提升自己?」

他點頭稱是,我繼續易地而處,想像他的心境,問:「你是否很介懷自己的出身?為著不是出身自名校和中產而感到自卑?」

這是一個深層次、很「到肉」的問題,坦率說出來,我也感到刺痛和刺耳。帶同情心的人不會說出這話來,但帶同理心的人明白,幫助他進步,便要把心底這根刺拔出來,過程難免產生陣痛。

他有點錯愕,慢慢承認自卑感確實阻礙其適應力,也不敢向同事求助。把心底話逐一翻出來後,他開始面對自己的問題,一連串的自我糾正方案遂源源不絕地湧出來。他從絕路找到出路,再次充滿生命力。

同理心需要操練,而採取什麼行動又是另一大功課,包括判斷應否給予同情,還是鼓勵別人作出改變。

故此,我多加一句:「你想找人傾訴心事,獲得安慰和同情,乃人之常情。但請記住,那只是暫時的情緒舒緩,過於倚賴可會導致自我感覺良好。你不需要別人的同情,卻需要有人明白你的景況,並給你當頭棒喝。今日跟你說這番話,沒有給你同情,只能給你同理心,盼能衝擊你審視自己。」

很多弱勢社群、殘疾人士和病人,也不需要同情心,只想社會人士給予同理心,欣賞他們的努力,或給予他們一個機會,已經足夠。

2018.1.11

------------Jan-11-2018

Author imag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