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文藝啟蒙 回不去愚昧無知

小時候,爸爸每星期六喜歡帶我們看電影,然後到酒店咖啡廳歎下午茶。我和弟弟大約10多歲的時候,爸爸喝着咖啡,語重心長地跟我們說了以下一番話:「生活情趣對於兩夫妻的感情,可說是可大可小。很多夫妻離婚,是一個只顧賺錢不懂調劑身心講生活情趣,另一個想一起做些有情趣的事情卻被罵為浪費金錢,很不是味兒。你們遺傳了我的情趣基因,將來擇偶,切記要揀一個講情趣的人。」

情趣這回事,是天生性情還是後天培養?我認為是從小受家庭薰陶,亦有受社會文化影響,長大後,更可以自我培養出來。

生活情趣是對感性的回應,也給理性提供助燃劑,滋潤精神,撩動創意和想像力。情趣是一份心情、一種生活態度,對某種美感、情感和志趣的追求,豐儉由人,未必需花很多錢,但肯定要投放時間雕琢和浸潤,成果是一個人的見識、品味和氣質。

對爸爸而言,情趣是維繫情感或自我療癒的軟力量,地位超然,不能用現實的目光衡量,否則,只能慨嘆「道不同」或「夏蟲不可語冰」。對我而言,情趣包含了一份回憶,是有錢也買不到的暖暖溫情。

培養情趣,得給空間醞釀閒情和雅興,而文化藝術是培養情感和感知的酵素。然而,社會一般都以時間、利益、金錢來量度文化藝術,也不明白文化能帶動「修身」和「精神文明」的內涵。於是,為獲取證書而把音樂降格成乏味的考試壓力,為投資而把藝術和美學縮小為一個價錢牌,為獲權貴青睞而把文字與文學扭曲成謊言和馬屁。

我有一堆生意伙伴殷勤招待賓客觀賞家裏的收藏品,無論介紹酒櫃裏的葡萄酒、牆上的壁畫、櫥窗裏的瓷器,全都圍繞着價錢及某專家估計幾年後翻倍多少。除此之外,完全談不上任何一件收藏品的故事,或被作品觸動過的情感,更不要提他與作品有何「對話」。文化藝術未能在這類人身上化成內涵和氣質,變成死物,家裏的飾櫃便是停屍間。

**培養欣賞工藝眼睛

新竹有一間社會企業名叫「或者」,推動「工藝生活」。坐在他們的咖啡室,會使用店裏售賣的陶瓷或玻璃器皿。店內擺滿畫作、書籍、陶瓷和玻璃器皿,有時策展獨特的生活藝術品,像置身於一間展覽廳中,默默推行一種美學教育。顧客聞着老房子的氣息,靈氣和品味在不知不覺間被培養起來。

我自小因父母和學校關係,長時間受古典音樂、電影和美食的薰陶,偏偏對工藝的認識卻近乎空白。
我在一點都不是「文化沙漠」的新竹,沉浸在「或者」推廣的生活藝術,雅興大發,逐步拜訪在地工藝家,或參加座談會,或體驗玻璃或陶瓷製作。當認識一個複雜精緻的製作過程後,好奇心燃點起來,懂得問有意思的問題(不是開口便問多少錢!),拉闊了光譜,生命增加了色彩。

審美觀無聲進化

這種immersion(浸潤),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醞釀過程,讓價值觀、美感和內涵接受洗滌和造化。內在改變安靜地發酵着、進行着,微細得連自己也不察覺,直到有一天比較從前的審美觀,才驀然發現進化了,回不去了。

話說我和幾個朋友以「附庸風雅」的自嘲精神,學習平時沒心情去認識的工藝。我們相約到不同的美術館看展覽、拜訪陶藝家、體驗工藝創作。我們聊天時不期然地交流心得,積極而不做作的附庸風雅,賞心樂事。

上個月我們到著名的鶯歌陶瓷老街逛逛,見到頭幾間商店擺賣的大眾化產品,失望之情溢於言表。我指着一隻碗,說:「倘若3個月前看到這碗,顏色亮麗,價錢合理,我大抵便買下了。然而,今天卻覺得看不上眼……看來我對陶器開始有所要求了。」兩個朋友不約而同稱是,反而掛念新竹「或者工藝櫥窗 」蒐羅了幾十名工藝家的作品,件件都會跟我們說話。

幸好看到一間小店,走進去便被一些現在才懂得欣賞的茶壺吸引着。我接觸了半年柴燒陶,試着以有限度的知識,猜說那是柴燒窰的作品,凝神貫注地摸着表面,想找出哪兒是「落灰」部分、哪兒是火痕和背面。走到另一間小店,高興地拿起陶器研究釉藥的效果,七嘴八舌議論着那是手揑的還是拉胚的。來到私人開辦的小藝廊,遇上熱心講解的店員,我們厚着臉皮不斷發問。最後,我們滿足地說:「就憑這幾間有品味的陶器店,不枉此行!」

其實我們不是「知少少扮代表」,而是發現自己開始被陶藝改造以致心情激盪——目光在短短幾個月內已發生了微妙而震撼的變化,我們像開了竅,看到世上更多的色彩和原創力,回不去了!

鮮甜在地蔬果 食肉獸也動容

一個忠誠的食肉獸,在旅居台灣這一年居然吃多了蔬果,實在是一件人生大事!我沒有變心,只因台灣是許多食物的原產地,又推崇「在地食材」的飲食文化,尤其是有機種植或自然農法產出的味道,格外鮮甜味美,任何食肉獸都會動容。

我對蔬食的情趣竟被喚醒起來,尤其對小農出產的有機蔬果,我懂得帶着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度,另眼相看。11月是台東池上鄉「臍橙」的收成期,現居池上的「台灣女食神」莊月嬌(阿嬌)推介,我網上訂購兩箱共50多個臍橙用來送禮。

臍橙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,從東部運到西北部我的門前,我先吃一個驗明正身。刀子切下去,橙汁不斷噴出。吃了幾口,終於明白阿嬌教人鑑賞水果的準則:水果要有一、果甜;二、果酸;三、果香;四、飽滿的果汁;五、細緻的纖維。我口裏的橙,正正符合了這5個標準!

像是自己果園出產一樣,我到處送給朋友,甚至頗折騰地空運了好幾箱到香港給親友共享,整個過程也是一種情趣。幾星期內我吃了超過30個臍橙,生平從未如此rich……in Vitamin C!

嫩滑池上雞 顛覆湯渣概念

阿嬌上周給我冷凍寄運一大鍋「麻油雞」,說天氣轉冷,要給我補身!我也是10個月前在池上第一次吃阿嬌的麻油雞,才知道是放了米酒的雞湯,即香港人說的「雞酒」!麻油雞在台灣很流行,但阿嬌比別人做得格外動人和矜貴,放足薑汁和米酒,還有用上特別有雞味的池上土雞。

我經常吃阿嬌的雞湯。她有時放魚腥草,有時放花膠或沉香。平常我只喝湯,不吃湯渣。不過,阿嬌用的池上雞顛覆了湯渣的概念!我問,為何她挑選的雞這麼多汁嫩滑?她說,她用的是土雞中的母雞,攙入雜糧餵食,不加生長激素和荷爾蒙,在池上好山好水的環境下把土雞養至「18歲」,即約6個月大,雞肚內的蛋囊成形,是「妙齡少女」的意思,所以雞肉嫩滑得來又有嚼勁。

認識多了台灣各地區的有機在地食材及背後的大學問,帶着這些最高標準作為benchmarks(參考標準),探索其他食物,味蕾和鑑賞力打開了一個新格局,回不去了!

浸潤生活情趣 打開一線天

有些人懂得烹飪而變得嘴刁,外出吃飯變得好受罪,唯有多留在家裏吃自己煮的東西。我對咖啡和絲襪奶茶也很有要求,找不到精品咖啡店,寧願不喝;人在外地,經常為了找一杯像樣的絲襪奶茶而疲於奔命!

上周到台北音樂廳看表演,每當男合唱團唱到高音時,我聽到有隆隆聲的回音,刺耳得令我不能投入表演。我對文字敏感,菜單上出現任何錯別字,也會渾身不對勁。

有時我不禁問,認識文化藝術提高了觸覺的敏感度,便會對該事物有所要求,往往因主觀認為「不達標」而變得看不上眼、刺耳、反胃,豈不抹煞了情趣?究竟認識文化是詛咒還是福氣?世間可有「無知者的喜樂」?

我只能說,一旦被文藝啟蒙,便回不去了!但同時也打開了新視覺,發現光譜上更多色彩;激活了沉寂已久的味蕾,嘗到從前不懂分辨的味道。文藝是人的精神食糧,打破愚昧無知,進入文明的國度。向着自我實現(self actualization)的境界進發,多一點「苦惱」,才可帶出喜樂的真諦。

在無了期的瘟疫「曠野」中,精神委靡,大家都在soul searching。不妨浸潤在生活情趣和文藝空間裏,用雅興打開一線天?

2021.12.28

延伸閱讀:
《曠野中的雅興》:bit.ly/30Jyn7X
《化身天使 Pay it forward》:bit.ly/3pwA5mI
《送糉子、串門子、撒心靈種子》:bit.ly/3EVO9vK
《城鄉交替的奇幻旅程》:bit.ly/2SyDiV2

Author imag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