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朋友看完上周文章《取捨與抉擇》,不知是諷刺還是真心賞識,送來一個短信:「坐在comfort zone看你叫人走出去,一樂也。」
旅遊與舒適區是息息相關的。上周說的是從別人的生命和經歷,衝擊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,借他山之石撞擊自己的舒適區。今周我想說的是利用旅行的安排,對生活習慣來個小規模顛覆,自我衝擊舒適區。
很多人邊旅行邊埋怨,總要帶着熟悉的香港習慣去旅行,稍有突發事件、計劃不周詳,便覺諸事不順,渾身不自在。平常在熟悉的香港可能覺察不到自己的適應能力低,出外旅遊卻能把一個人的自理能力、應急能力和適應能力暴露出來。
小時候的我怕出錯,喜愛play safe和周詳的計劃,事情出現不符合「劇本」安排時,我會變得情緒化和不耐煩。我逐漸感到這些性情帶來無形的枷鎖,覺得疲累和繃緊。我相信生命無常、變幻莫測,須尋求改變,「解放」自己。
旅遊拆毀我的四種舒適區。
收拾行裝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況。從前我怕帶不夠日用品,也擔心當地食物不合脾胃,就算是短途旅程,都要用上大件行李,帶上即食麵、旅行藥、各種衣履都要。其實,一半行李都是白帶,苦了自己。
我當管理顧問時,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