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認識一名朋友,非常客氣,喜歡款待別人。我們聊起社交禮儀時,她說經常從小教導她的孩子,別人請吃飯前,先自行吃東西。我聽得莫名其妙,問為何要先「打底」。她解說:「因為我怕他們肚子太餓,便會露出狼吞虎嚥的食相,失禮別人。赴會前先吃得半飽,便不會做出失禮的舉動。」
我感到很疑惑:為何不直接教導孩子要注意食相,不要搶夾東西、吃得太快、飛象過河,還要倒茶給旁邊的人……而且,請吃飯的主人家,看到賓客不想吃東西,可能誤會賓客挑剔,或不欣賞自己一擔心血為他做的菜式,心裏不爽。
母親對孩子沒有信心,索性不教餐桌和社交禮儀等較難學好的質素,只教飯前先吃一餐,較易達到效果。不過,孩子始終學不到真正的重點。
查找問題根源 調校焦點
職場裏也充斥許多因為錯重點而引起的重複犯錯,管理者每天的最大任務,就是判斷自己或團隊搞錯了什麼重點——問題的根源,或目標,或原則——然後調校焦點,返回「正確」的重點。有很多因為錯重點而產生的錯誤分析和決定,非常細微,卻又能令團隊鑄成大錯。以下是4個例子:
- 令很多高中低層主管頭痛的,是下屬的文件和電郵經常出現同樣的錯漏。例如寫錯報價單的日期,港幣寫成美元,滿是錯別字或句子不通順的電郵……這些大意、失魂、不上心的小毛病無日無之,主管變成下屬的助手,每天修改他的錯處;有時還要做其老師,像改功課般改文法、錯別字和各種低級錯誤。疲於奔命,但對方繼續錯,也失去時間專心處理自己的正事。
讓同事回到重點——把工作做得好和做得快——主管的對應也是層出不窮。有人要求對方不斷修改,但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低級錯誤,沒完沒了;有人或罵或勸,反被下屬投訴吹毛求疵、搞針對、不體恤,甚或micro-manage(微管理);有不少主管為了效率,只好替下屬修改,讓同事繼續放錯重點。
我請這些主管回想自己初出道時,有沒有犯過類似毛病,和抱着什麼心態。然後發現,當年的雜務瑣事堆積如山,每天被所有人催逼「交功課」,於是重點便放在盡快提交功課,顧不了功課的質素。也有一種心態,認為上司看到有錯處,便會順手修改,這不就是團隊合作精神嗎?此外,先呈交初稿,上司檢驗完可以一次過把有何大小錯處都修改。
主管須讓同事理解一個上級更看重的重點:寧願下屬花多一點時間覆核工作,或者做事過程小心一點,便能減省雙方日後修修補補的時間。
-
不少主管遇上自負的下屬,直覺想挫其銳氣,便會不予解釋地阻撓對方升職或參與重要會議,亦不願意嘉許和肯定對方的成就,怕對方繼續自我膨脹。上級不直接給予有建設的反饋,以為對方自然會謙虛下來,這是上級錯重點的想法,並衍生下屬錯誤理解問題——下屬不明白上級心中的不滿,更不為意自己有何驕傲舉止,不但不能正面糾正自己,還會加深鬱結,惡化雙方的關係。
-
面對難纏的伙伴:我在5月文章〈建立非正式權力〉(bit.ly/3zJ0mlo)探討過權力的概念:分為機構賦予的「正式權力」,和別人賦予你的「非正式權力」。工作上遇到討厭的上司、難搞的下屬、難相處的同事或合作伙伴,我們很自然地想訴諸正式權力(如自己的老闆、對方的上級),希望循高層的壓力將之移除,或至少令其收斂。不過,倘若難纏的伙伴沒做出極端行為,我們實在也不能經常寄情於告狀或到處discredit別人,那是錯重點。
不能逃避的重點,就是自己的「造化」:建立自己的非正式權力(信譽、往績、互信),經營與伙伴的良好工作關係,持協作精神,培養勸說技巧和妥協的藝術,學習管理衝突和problem solving(解難)等,才是正軌。
以上的待人處事態度都是一輩子的修為,很多人自不然覺得太慢、太難、沒興趣,遂有意無意地繼續錯重點——怨天尤人,逃避對方,不把事情能否做好放在心上,因為都是別人的問題。雙方關係不斷惡化,到最後往往都是兩敗俱傷
- 責備受害者:把問題根源歸咎於受害者的錯重點情况,司空見慣,管理者真的要保持頭腦清醒。有公司發生男女職員因彼此感情出現問題而鬧翻,女方向管理層投訴被性騷擾。然後,還未展開調查,不少高層已站在平日談吐溫文、待人友善、做事得力的男方(也是女方的上級)一邊,認為是出身複雜和辦事能力不足的女方,「帶壞」了純品的男方,提出給他機會留下來,但希望想辦法令女方離職。
幸好處理問題的高管認為公司雖然看重人才和工作表現,但同時也要堅持另一重點——企業倫理和道德責任。在這大是大非上,真正的重點在於有沒有人性侵和濫權。查明真相後,公司「割愛」辭退能幹的男方,讓工作表現稍遜的女方留下來。
身教言教 顯示核心價值
做事做人都可以同時考慮多個重點,是主觀的判斷和取捨,也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。不過,辨別什麼是「切中重點」和「錯重點」,是融合機構的核心價值、社會倫理文化,還有個人的道德價值觀和操守,和對處境的「審時度勢」。分辨最適時和適切的重點,並有勇氣實踐這個重點,除了出自個人本身的修養、歷練、知識、分析力和判斷力外,也須企業恆常和有效地把「核心價值」倡導和實踐起來。
機構的核心價值不至流於口號和說教,除了用「身教」——在日常運作、制度和決策彰顯出來之外,也可以用「言教」——管理者透過經驗分享、說故事的方法表達出來。
一、翻出彼此心結
很多年前,我的上司告訴我,他久不久便遇到一些帶有負面情緒的客戶或同事,無論他如何努力把對方的焦點放回面前的議題,對方總是答非所問甚至帶着敵對態度。於是,他會把面前的檔案放在一旁,然後問:「我建議暫時停一停,因為我們之間好像有些誤會。你能否告訴我,我是否說了什麼東西冒犯了你?」
他說,每一次用這種介入方法,把彼此的心結翻出來,澄清誤會或偏見後,便能回到工作。之後我遇到類似困境時,便會想起他的故事,硬着頭皮用這個方法,探討雙方之間的糾結。的確,每一次都能扭轉惡劣的狀况,我很感激他的實戰分享。
二、認錯建誠信
最好聽的故事,莫過於聽前輩分享自己的過失,還有過程中徘徊於不同重點之間的內心掙扎,原汁原味細說出來,聽起來特別難忘。
我記得20年前加入一間公司,在迎新活動裏,公司安排幾名中層及高層經理跟我們說故事。其中一名主管,因為只比我大3年,令我更感親切和有說服力。
他說畢業後加入這公司,曾為一個客戶研究應否把產品加價。他負責建立一個financial model(財務模型),綜合團隊幾個月來問卷調查、市場分析等,計算需求的價格彈性。團隊正式向客戶管理層建議,對方也接納了並預備調整價格的方案。一個月後,他整理檔案時,無意中發現模型裏含有幾個bugs(漏洞),帶來完全相反的結論,即顧客不應加價。他反覆查核數據,證實自己犯了錯,正在掙扎應否告訴上司。反正,顧客加價後真的虧錢,都是一年半載後才會看到效果,而且沒有人可以追溯到是他的計算出錯,更可推說是顧客其他配套沒做好。
最後,他還是認為重點是誠信,於是告訴了上司,而上司也如實告訴大老闆。最後,管理層一致認為公司要共同承擔責任,並告訴顧客真相。顧客固然大發雷霆,卻又欣賞公司的誠信,繼續讓公司提供服務。而這名剛出道便犯下大錯的小薯,不但沒有被公司開除,還能步步高陞。因為他從錯誤中學懂了許多東西,包括在工作壓力和長期睡眠不足下,管理自我的身心健康,才可保持頭腦清醒,而承認錯失、建立個人和公司的誠信,更是不能妥協的重點。
單埋怨同事缺乏common sense(常識)和錯重點,是沒有效果的。重點有很多,關鍵是如何分辨輕重和取捨;常識也是基於核心價值和歷練培養起來的質素。各大小機構都有責任培養員工辨別重點的能力:機構核心價值的潛移默化,給予及接受有建設反饋的文化,管理層恆常的經驗分享,都可把核心價值與員工的判斷力逐步align(結合)起來。
2022.8.9 刊登於《明報》副刊職場版
何靜瑩 著作《扮有料,只會死得更快》可在天地圖書及各大書店發售,或於網上訂購: bit.ly/2AmjFo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