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豬家長搭建實習爛舞台

朋友聘請了一個畢業生,他從中學開始便到外國留學至碩士畢業,上班不久老闆請他訂機票,他偷偷打電話回家找家人代勞。

另一個朋友忍不住訴說,半年前聘請了一名畢業生,認為她很有潛質而要好好培養她,不久便發現她不斷挑戰一名資深同事教她的做事方法,差不多每件事都要給她合理解釋,辯證一番後她覺得合理才會執行職務。情况就像一個學游泳的人,坐着要求你說服她為何要這樣呼吸、手腳為何要這樣做、肌肉為何會被帶動……同事和老闆被她的「每事問」和「天天辯證法」弄得死去活來。

這些茶餘飯後的話題,總令人捧腹嘲笑新世代。我卻不期然地想,這些年輕人有多少是由豬家長、豬長輩創造出來的?

「強力持份者」要求僱主安排實習

我經常在一些「強力持份者」的半威迫、半懇求下,要求讓其子女、世侄進入我的公司做暑期實習生。我先小人後君子地說清楚,無論何人都需經歷一般實習生的工作經驗,要經過正式面試,跟隨眾人的上班時間和規矩,不會有特權。對方往往說:「當然啦,跟你學習是最重要的。」

然後呢?就是一連串討價還價的過程。

有人想讓其大客戶的侄女來實習,我一聽便皺眉頭,這麼轉折的「順水人情」,我說:「我們給大學生的實習期為10個星期。實習生通常頭4周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,中段才有點覺悟,

Continue Reading

「錯重點」的職場二三事

剛認識一名朋友,非常客氣,喜歡款待別人。我們聊起社交禮儀時,她說經常從小教導她的孩子,別人請吃飯前,先自行吃東西。我聽得莫名其妙,問為何要先「打底」。她解說:「因為我怕他們肚子太餓,便會露出狼吞虎嚥的食相,失禮別人。赴會前先吃得半飽,便不會做出失禮的舉動。」

我感到很疑惑:為何不直接教導孩子要注意食相,不要搶夾東西、吃得太快、飛象過河,還要倒茶給旁邊的人……而且,請吃飯的主人家,看到賓客不想吃東西,可能誤會賓客挑剔,或不欣賞自己一擔心血為他做的菜式,心裏不爽。

母親對孩子沒有信心,索性不教餐桌和社交禮儀等較難學好的質素,只教飯前先吃一餐,較易達到效果。不過,孩子始終學不到真正的重點。

查找問題根源 調校焦點

職場裏也充斥許多因為錯重點而引起的重複犯錯,管理者每天的最大任務,就是判斷自己或團隊搞錯了什麼重點——問題的根源,或目標,或原則——然後調校焦點,返回「正確」的重點。有很多因為錯重點而產生的錯誤分析和決定,非常細微,卻又能令團隊鑄成大錯。以下是4個例子:

Continue Reading

奶茶修為:一冲二焗三撞四回溫

我問一個到澳洲留學第二年的大學生,在外地生活,最想念香港的是什麼?
她想也不用想,「我最掛念香港的茶餐廳食物」。

我立時心領神會——憶起剛出外留學後,才發現從前不懂欣賞的茶餐廳、大牌檔、雲吞麵檔和粥店,竟變成日思夜想的地方。於是,我問下去:「相信你以前不曾喜歡過茶餐廳吧?」

女生點頭承認:「不單不喜歡,更加是討厭走進去……」

我會心微笑,「是的,因為那些地方通常比較骯髒、擁擠和嘈吵,甚至殘舊和坐得不舒服」。
女生像找到自己一樣,接着說:「真的!倒沒想過人思鄉時,會後悔從前沒好好珍惜吃茶記的機會。」

我在美國讀大學,第一次放4天的長假時,馬上飛去加拿大多倫多探望親戚,要過幾天充滿香港文化的日子。在一個華人購物中心,看到餐廳門口貼上「港式奶茶」的招紙。從前在香港不愛到地板總是滑潺潺的茶餐廳用餐,更不會喝奶茶,對「港式奶茶」的知識近乎零,但人在異地,為了肚裏的思鄉蟲,便喝起奶茶來。

由那時起,每逢在海外超過1個月遊學、讀書或生活,便會「茶癮起」,千辛萬苦尋覓一杯港式奶茶,換來多是失望體驗,

Continue Reading

建立非正式權力

職場中不少混亂和誤會來自對權力的認識不足,不敢或不懂行使權力。
權力是一個提供服務的「正式合約」及「不明文契約」,是別人授權給你以換取你的服務(power entrusted for service),分為「正式權力」(formal authority)和「非正式權力」(informal authority)兩種(註)。

不敢不懂行使權力致混亂

大家最熟悉的是「正式權力」。你簽的正式聘用合約,訂明機構給你的職權和報酬以換取你的何種服務。如(圖一)所示,假如你的職位3年不變的話,你在機構裏的正式權力是固定的,因此是「直線」而不是「曲線」。第4年升職的話,直線便向上移動。若再過3年後離職,正式權力便跌至零,代表你在機構裏不再享有任何正式權力。

--1-2---------May-17-2022

「非正式權力」建基於聲譽、業績、誠信、信譽、道德勸說(moral persuasion)、信任和提供的服務,須逐漸建立和累積,

Continue Reading

被污名化的精神治療

很久以前,老闆的太太看精神科醫生時,在等候室遇見一名高管,但直覺不方便與之打招呼,回家告訴先生,老闆馬上給我電話。我當刻有點驚訝,卻因為熟識那個同事而估計他患憂慮症,看醫生也沒什麼奇怪。

再說下去,老闆表示擔心該同事狀况:他能否抵受連綿不絕的工作壓力?我們可以做什麼支援他?聽說這類情緒病難以治癒,他可以在機構熬多久?

這兩年疫情下,我遇到更多情緒大起大落的人。很多人在情緒波動中痛苦掙扎,有些人受無心之言刺激,幾秒內便無名火起,然後爆鬧或爆喊。有人會極為沮喪,根本無法專注面前工作,也理解不到別人的說話,面無表情,很容易被旁人誤解為冷漠或高傲。家人或同事無法理解他們,死忍一段時間後,耐性跌至極限,有些採取放棄態度,有些惡言相向,令陷於情緒困擾的人受更大打擊,精神狀態每况愈下,實在是不幸的惡性循環。

影響判斷、決策、脾氣

在職場裏,善意勸導同事尋找精神健康的幫助屬極大忌諱,又害怕對方一不喜歡,反過來控告自己用心不良、侵犯私隱。我在3月份的兩篇文章中,先後提出為自己的精神健康、個人傷痛把脈,也可找企業教練及臨牀心理學家幫忙「向內看」,與自己的不同情緒對話和加以修補。今天我想從個人經歷,分享另一類的專業幫助—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