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與校園連登仔connect

在愈燒愈熱的社會運動中,教育工作者帶着誠惶誠恐的心情倒數開學的日子。有些人害怕課堂裏的討論會失控,我反而看到現在正值學生的開竅期,是深入研究許多高深命題的契機。

以往很多人認為學生缺乏推動力和人生目標。我敢說,經歷這個不一樣的暑假後,大多數學生玩少了遊戲機,看多了新聞和評論文章,也跟朋友談論許多高深的社會和生命問題,包括香港前途、社會公義、個人使命等命題。

老師不妨抓住這些契機,用課堂的頭10 分鐘談社會公義,下一堂的頭10 分鐘談假新聞和fact check 的重要,還有其他命題如謙遜、良知和使命感等對他們來說不再抽象的概念。順着學生的好奇心和關注點,引導其學習和成長,教育工作可變得事半功倍,更可幫助學生整合3 個月來接收的各種資訊和親身經歷。

老師首要工作是「把脈」,認識學生對社運的思考深度和判斷程度,聆聽學生在暑假期間上了一堂怎樣的「社會生命課」,有助你評估在什麼地方可加以啟發思考、引導討論,讓你的回應不至於脫節、囉嗦和說教。學生感到學校是一個可信靠的環境,能抒發內心的鬱結疑慮或來自與家人緊張關係的壓力。

如果你憂慮學生受狹隘的朋友圈影響,何不讓大家把不同渠道的資訊(特別是相反的觀點)拿出來比較,繼而提升至探討「同溫層」(echo chamber)及「過濾氣泡」(filter

Continue Reading

B仔B女長大了

不少年輕人在家裏為免傷和氣動肝火,寧願迴避政治話題,不告訴家人自己參與示威的程度。另一邊廂,父母擔心子女安全,害怕他們變得激進。但子女的沉默令家人更不安,不少朋友請我幫忙勸其子女「冷靜」、「切勿衝擊」。

我的取態是,少年人正經歷巨大的政治喚醒,甚或是生命裏第一個開竅里程碑。他們最想跟任何人分享心裏的那團火,訴說追求社會公義如何把其良知燃點起來。

這是一個讓父母重新認識子女的良機。持相反意見或過於憂慮的父母,須乘着少年人那團火來打開話題,把舊有的家長式關係(我比你更懂事)演變為朋友式關係(在某議題上,你比我更懂事)。

對於較缺乏溝通的家庭,我的忠告是,不要「開口埋口」都是冷靜,像叮囑孩子下雨拿雨傘、天涼穿衣服般囉嗦,久而久之把大家的話題淪為沉悶兼無意義的東西,增加孩子的煩厭感,更導致其減少說話,以求耳根清淨。

擔心子女安危的另一原因,是自己對社運的畏懼,源於對議題和對孩子思維的了解不深。管理畏懼的最好方法,是進入這一代人的世界,多看他們收看的直播頻道、連登及有質素的時事評論員。做好「功課」,讓孩子覺得你並非想像中的愚昧無知和食古不化。打好了一點基礎後,可真誠地問孩子怎麼想,虛心聆聽,過程中最好不要發表自己的「偉論」。

孩子願意「

Continue Reading

錯判形勢

近來不少人愛說4個字——錯判形勢。究竟什麼是判斷?其實在職場、在生命裏,判斷力決定一切策略、選擇和行為。

偏偏判斷力是最難學過來的,因判斷力不能如硬技能或知識般傳授,乃像「內功」般須慢慢孕育出來。很多人以為作明智抉擇最為困難,然而,做錯決定不是因為選擇錯誤,而是判斷錯誤。

判斷力講求理性與感知的融會,知識與歷練的琢磨,對一言一行、一舉手一投足的觀察入微,對團隊動態的透視,才能客觀判斷哪種形勢局勢趨勢最為合情合理,並作出適時適切的選擇和制定行動策略。

下判斷的過程中,我們先要對人和事作出觀察:(1)察看呈現出來的問題,和被掃入地氈底下的矛盾和潛在問題;(2)聆聽別人的說話,包括傾聽言下之意、弦外之音,揭露被粉飾或扭曲了的信息,還要分辨語言藝術、謊話和隱瞞;(3)用心靈感受別人的憂慮、畏懼、欲望......

倘若你只跟合得來的人交往,在網上只看與自己觀點相同的資訊,智囊軍師皆是同聲同氣的人,感覺固然舒暢,但也容易形成「圍爐自high」的遐想和團體迷思(group think)。聽不見、感受不到朋友圈以外的批評、

Continue Reading

我可以做什麼?

提筆時,正坐在飛機遠赴歐洲兩周之旅,心裏萬二分的捨不得在此時此刻離開風眼。上機前一整天都在看幾個記者招待會的現場直播,閱讀四面八方傳來的資訊,翻看來自更多手機拍下的元朗一夜激烈影像,留意最新動態,大都是令人沮喪和失望的大話連篇、推卸責任、轉移視線和偽善面孔,加上新界西北店舖提早關門,全城不是人心惶惶,便是憤慨和悲哀。

這幾年,香港市民積累不少鬱結,就在這兩個月爆發出來。大家心裏無力,一方面覺得什麼都嘗試過,最有權威的團體及個別專家亦表態,政府還是不為所動,另一方面是在這個大時代,心裏總會問自己:「我可以做什麼?」然後發現自己很渺小,除了上街遊行和參與網絡討論,不知道如何承擔多一點。

市民可以承擔的歷史角色和機遇各有不同,但必須有自己的思想——批判的、能分辨真偽的思想,並且堅定地追求公義。

我跟不少充滿熱血與無力感的年輕人說,在等待中要好好地裝備自己,當歷史呼喚你的那一刻來臨,便有足夠的能量發揮所長。

裝備自己,可以是訓練一個懂得解讀事情的頭腦和心智,其中一個做法是多參與活動,體會現場情緒,感受社會脈搏。

許多人都不能參與所有活動,但我們可從網上直播中盡量觀察前線的人和事。網上直播分兩種:即時直播及重溫直播,我們都應盡量看,還要多看不同頻道的直播,從幾個角度觀察大型活動的現場,包括訪問、記者招待會及個人聲明,盡量從原始資料下工夫。

Continue Reading

40年前給小鳳姐的承諾

無論坐在哪一位朋友的車上,無論他們的孩子是3歲、5歲還是7歲,總會播放兒歌。這些情境對我來說很陌生——我們小時候在家裏、在車廂內,播放的都是徐小鳳的歌曲,歡樂時光也是一家齊唱她的歌。

我們也有許多「親子活動」,當中令人難忘的是父母經常帶我們到啟德遊樂場裏的大型音樂廳,看徐小鳳的壓軸演出。當年我和弟弟還在讀幼稚園,平日晚上10時,當很多小朋友早已在牀上呼呼大睡的時候,我們卻歡天喜地迎接一天裏最快樂的時光——拖着爸媽的手,蹦蹦跳地趕到啟德遊樂場,不是玩機動遊戲,而是走進坐滿大人的音樂廳,聽不同歌手演唱,聽live music。

當然,對小孩來說,坐不夠15分鐘便會喊悶,但父母有一個規矩:「必須聽完徐小鳳後才可離開。」過了11時,等到我們「頸都長」的徐小鳳終於以最耀眼的光芒,從後台走出來,全場歡呼拍掌。那種情境、那種心跳感覺,現今還記得很清楚。

我們通常坐在前排一兩行。有一次,徐小鳳在兩首歌之間給觀眾說笑話,當走近我們那一邊時,3歲的弟弟大聲說:「徐小鳳,我想請你飲茶!」徐小鳳竟回了一句:「好啊。」哇,徐小鳳有回應!這種觸電的小小互動,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