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檢視自己的盲點〈拆解盲點系列/三之一〉

有位白手興家的企業家誠懇地問我:「請你教我如何處理看清自己的盲點?」

成功的創業家習慣發施號令,身邊的人很難會直言進諫,就算有人敢「冒死」提出意見,他也未必能聽入耳。尤其當一個人意氣風發之際,什麼忠言都是逆耳,故我通常不會貿貿然「找死」,勉強與其正面進諫,最多只會久不久按捺不住「衝擊」他一下,或採取避之則吉的手法。

盲點得靠自己看出來。

聽這位老闆如此一問,我雀躍起來:「處理盲點的第一步是承認自己有盲點,你一直都不甘示弱,什麼令你醒覺?」

他說:「我一向都知道自己有盲點,但又覺得自己分析力比眾人強,於是,人家說什麼都立即被我駁回⋯⋯我真的好想知道如何處理盲點。」

那次對話,令我深有感觸。我們須不斷學習找出自己和別人的盲點,才能診斷問題。然而,憤怒、畏懼、妒忌、貪婪、驕傲、自卑、自戀、憂慮等情緒衍生「雜音」和「雜念」,遮掩我們的視線、矇混判斷(cloud our judgment),令我們看不清、想不透核心問題。

接收外界訊息和自我審視,先透過觀察(observe)與解讀(interpret)兩個層次,然後作出對應的行動(intervene)。有時我們對事情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,是觀察上出了盲點;有時就算觀察入微,卻因種種原因而解讀錯誤,令判斷和分析出現偏頗。

我想起一直令我耿耿於懷的一位同事。我聘請他時,認為大家可作互補,甚至是夢幻組合;兩個月後漸發現他不斷錯誤解讀我的說話、想法和提議。我們的溝通充滿猜疑、誤會和澄清的「無限loop」,各自感到費解、費神和費勁:我費煞思量地找出他的盲點,他耗盡精力地掩飾內裡原因。

現在看回頭,我雖早已觀察出問題精髓,但在解讀層面拿捏不準。先從我的盲點如何影響客觀分析事實說起。

每個人總有一些價值觀和信念,令自己傾向不願重視某些事實。我其中一個盲點是理想主義和自我神聖化。我以為把對方以平等方式對待,視之為拍檔和朋友,對方自會欣賞我的賦權和信任。加上我給他許多發展潛力和實現夢想的機會,便更一廂情願地假設他會心存感恩的心,預料我倆的工作關係理應穩健。

怎料事與願違,對方逐漸坐大、得寸進尺,還說我不夠放手、不信任他。我自命親手建立的公司文化「土壤」必能栽培他,就算是「粥裡的一粒老鼠屎」,也能將之轉化為一粒白果!此等豪情壯語多麼賺人熱淚、振奮人心,我連自己也被感動起來,卻其實不切實際。

我的第二個盲點是過於懇切原諒工作表現不俗的人,並傾向多給予機會:只要對方肯認錯,我的原諒便會呼之欲出。這人不但犯錯,更是牽涉誠信的大是大非問題,卻始終不肯認錯,用盡語言藝術。直至被我找出罪狀,他才勉強承認是技術性錯誤及一時大意云云。

我雖洞悉出他抱著被逼道歉的心態,毫無悔疚和誠意,我感到不舒服,卻仍主觀解讀為:「他犯下彌天大罪卻被寬恕,應會感動得從此痛改前非。」故原諒了他,讓他留在公司。

我真是「too simple,sometimes naive」的典範!

象徵式的行政處罰、理性說道理和動之以情,換來的是更專橫和荒誕的行為,我多次手起卻不能刀落。更甚者,我始終不能更正對他的解讀,還要繼續給予機會、容忍、體諒,其實是一場「豪賭」:「博」他會改變,奢望我當初期待的夢幻組合能實現起來。

一個員工的才華有時會令人盲目忍讓,忽略了其製造出來一點一滴小問題,可累積成極具破壞力的後果,遠遠超過他的貢獻。況且,我一直都非常重視個人誠信,但他犯了誠信問題又沒誠意地認錯,事實不就是向我大聲吶喊,必須對他的品格來個重大調整、重新評估嗎?為何還能姑息,繼續委以重任?一個誠信有問題的人,還值得這麼多的機會嗎?

知一葉,知春秋;我既能看見無數落葉,卻仍盲目任用此人!縱然各樣問題盡收眼底,我始終解讀錯誤,被他牽著鼻子走,讓自己陷入相當被動的困境,連累了公司的運作。

我是不能原諒自己的!第一次犯錯,可以理解;同一個錯誤犯第二次,那是愚蠢;犯第三次,理應像打棒球一樣三振出局(Three strikes and you're out!)。我對他多次錯誤解讀,繼而缺乏適時調整管理策略,成為一輩子的遺憾!

人才難求,很多管理人會挺而走險,明知同事欠誠信,隨時會反咬自己一口,仍要繼續任用。我的忠告是:利用他的才能之同時,你須時刻警惕和客觀評估現實,因你正在與狼共舞,結果可能得不償失。

那次慘痛經歷擦亮了我的眼睛,令我打開心眼更務實地「閱人」和「用人」,更誠實地看到自己的盲點。

2017.10.12

----------Oct-12-2017

Author imag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