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耐人尋味的手術後遺症

兩年前的今天,我剛切除腦下垂體裡的一粒直徑1.5厘米的良性腫瘤。那是一個大手術,我在家養病一個月,心情特別寧靜,像「攞正牌照」、奉旨休息的時間,可以不帶內疚感地盡情睡覺、煲劇和看書。

入秋時分,我吃過晚飯後下樓散步,有朋友給我電話,講得投入,不想回家時進入電梯而打斷電話,索性坐在燈火通明的公園。

我很專注地講電話,說到興起,一個約八歲小男孩,踏單車停在我的跟前。他目光如炬、神色凝重,坐在單車上凝視我。我沒理睬孩子,他繞了一圈後,又在我面前停下,面無表情,雙眼仍舊凝重地注視著我。

不知道多久後,我開始感到不自在,直覺孩子很沒禮貌,聽我講電話,也不太明白為何一個八歲人仔會如此喜歡聽大人講話。我揮手示意著小孩離開,他才一去不返。

過了一會,陰風驟起,我看看手錶,原來已過凌晨。我驀然想起那小孩奇怪的眼神,暗自嘀咕,哪有這麼晚在公園踏單車的小孩?馬上四周張望,孩子不見了,依稀記得有一對情侶和零星的幾個人也不見了,整個公園就只有我一人!

腦海再次出現小孩的眼神,毛管直豎,心「離一離」!把電話掛掉,急忙回家,但覺走出公園到家門的二十米路程,彷彿變成一公里!

我想起幽默的弟弟曾問,做完腦手術後會否獲得特異功能的後遺症。我看特異功能倒沒有,「靈異功能」或許已出現!自此,我不時從家中窗口眺望公園,但一直未能重見那深夜踏單車的小男孩!我亦從此不再獨坐公園長凳講電話至深夜。

我想說的是,病人會琢磨得病因由,亦會找尋無緣無故患病背後的一點意義。我在四年裡分別割除長在兩個重要器官的腫瘤,還有一個心臟手術,每次醫生都說沒有原因解釋發病原因。

比起公園小孩更擾人的,卻是一眾憑直覺亂投藥石的旁人。他們愛說一些光怪離奇的問候語,例如:「我看你平時工作太操勞,才會糟蹋身體。」或曰:「你給自己太多工作壓力,弄至生腫瘤!」

起初,我還有心思稍作解釋:「連醫生也說很多病因是不能解釋的。壓力嘛,醫生也說自己都有很多,每天上班也覺胸口作悶。誰人沒壓力?一出生來到世上就有壓力,所以問題不是逃避壓力,而是學習管理壓力。」

人們總不罷休,硬說是我不懂休息,或過於拼命追求理想。於是我會顯得不耐煩,「我不工作,你來養我嗎?我不追求理想,變成一條鹹魚,或營營役役準時上班下班,就不會患病?」

當我聽過幾十人如此這般的嘮叨,便會停止解釋下去,有時轉換話題,或沉默不語,不屑與他們一般見識。這般沒經大腦的慰問,不其然地把發病責任加諸病人身上,變相指控對方「自作孽」和「都怪自己不好」!

既不煙不酒,且有充足運動睡眠和正面積極心態的我,卻多次患上解釋不了的病痛,我自覺很無辜。但上天要我患病,就是要給我磨練和學習的機會,周遭的人不懂安慰便少說兩句,不用把自以為是的原因硬塞到病人身上。

有些基督徒更喜歡把疾病簡單地歸咎於魔鬼的攻擊,繼而要求病人反省、認罪、悔改,令很多飽受煎熬的病人,平添一層罪疚感。對於工作忙碌的病患者,他們說成是沒有安靜聆聽上帝之過,對於周遊列國、輕鬆快樂者,他們說成是享樂主義,頻繁出外勞累了身體。無論如何,躺著也會中槍!這些人不好好研讀聖經,本著低級神學根基但霸佔著道德高地亂說一通,病患者最好避之則吉。

關心病人,說一聲「祝你早日康復」、「有什麼需要隨時找我」已很足夠。無中生有地提供患病原因的「三幅被」和廢話,只會給病患者帶來負面的心理負擔!

也有些人踴躍地提供不同的康復辦法,一大堆重複又重複的問題如「有沒有看中醫」、「試過針灸沒有」、「我介紹你吃xx和練習yy」,又是另一輪滋擾。如果我逐一解答為何不願做這個、試那個,後果只有沒完沒了的爭論。現在我學會了斬釘截鐵地這麼說:「我什麼都考慮過或試過了。總之,我只想跟隨西醫的指示,加上適量的運動來康復,不用再說了。」

別人聽見我堅決的語氣,自然懂得閉嘴,不再糾纏。倔強的語氣或會令人感到不是味兒,我也有點過意不去。然而,為了保持自己心境平和、耳根清靜,我認為應對自己好一點——「自私」地拒絕應酬別人嘮嘮叨叨地分享其養心法。就算他們覺得我封閉和不給面子,傷痕累累的我也顧不得那麼多了。

病人須面對眼前的一場仗,還有「why me」的無辜感,旁人不應為了令自己好過,便隨意帶著好心做壞事,言語間「突襲」病人沒有善待身體,逼使無辜病患者終日自責。更何況,這些低層次的reasoning,根本就是囉嗦和精神折磨,只令病人更加情緒低落、懊惱和厭煩。

像弟弟開一個玩笑,說一句「特異功能」的戲言,就是把一個沉重的噩耗,嘗試微妙地扭轉成「塞翁失馬」的正面「盼望」。誰知曉手術後我在公園看到什麼,但弟弟到現在還愛拿來說笑,嘲諷我竟會大刺刺地揮手趕走小孩或那「東西」,那種霸氣、陽氣和殺氣,才是一個患病者最需要的神氣!

2017.10.5

-------------Oct-5-2017

Author imag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