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祝你遭遇不幸

探索內心,與自己作一個「心度遊」。我與抑壓良久的遺憾和失敗「四目交接」,反覆問自己:為何這些事情還能牽動我的神經?應如何面對自己才能讓過去的幽靈R.I.P.?

最近網上瘋傳的一篇報道,是美國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羅伯茨 (John Roberts)在一所中學畢業禮的致詞,我一直琢磨這番發人深省的話。

「我不會像其他致詞嘉賓那樣,祝你們一帆風順、事事順心。」羅伯茨告訴畢業生,「在接下來的日子中,我希望你們會遭受不公平的對待,如此你們才會知道公義的價值;我希望你們被背叛,如此你們才會學到忠誠的重要。」

「很抱歉這麼說,但我希望你們時而感到孤單,你們就不會將朋友視為理所當然;我希望你們時而遭遇不幸,如此你們才會意識到機會和運氣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,而體會到成功不完全是自己應得的,而他人的失敗也不全然是他們所應受的結果。」

「當你失敗的時候,我希望你的朋友們幸災樂禍,讓你們了解運動家精神的重要性。我希望你們遭忽視,如此才會知道聆聽他人的重要性。我還希望你們遭遇足夠的痛苦,以學習同情心。」

我要多謝生命中遇上過的各樣「冤家」,他們苦我心志,勞我筋骨。小妒忌竟可無限放大為嚴重誤會;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把我的一言一行無限扭曲;創造機會讓下屬發揮才華,他們竟以行為失當、秘密賺外快和諸多控訴作回報……電視肥皂劇的橋段或舞台劇的荒誕劇,居然發生在眼前,

Continue Reading

放低旅遊包袱

------------1--Jul-13-2017

有朋友看完上周文章《取捨與抉擇》,不知是諷刺還是真心賞識,送來一個短信:「坐在comfort zone看你叫人走出去,一樂也。」

旅遊與舒適區是息息相關的。上周說的是從別人的生命和經歷,衝擊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,借他山之石撞擊自己的舒適區。今周我想說的是利用旅行的安排,對生活習慣來個小規模顛覆,自我衝擊舒適區。

很多人邊旅行邊埋怨,總要帶着熟悉的香港習慣去旅行,稍有突發事件、計劃不周詳,便覺諸事不順,渾身不自在。平常在熟悉的香港可能覺察不到自己的適應能力低,出外旅遊卻能把一個人的自理能力、應急能力和適應能力暴露出來。

小時候的我怕出錯,喜愛play safe和周詳的計劃,事情出現不符合「劇本」安排時,我會變得情緒化和不耐煩。我逐漸感到這些性情帶來無形的枷鎖,覺得疲累和繃緊。我相信生命無常、變幻莫測,須尋求改變,「解放」自己。

旅遊拆毀我的四種舒適區。

收拾行裝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況。從前我怕帶不夠日用品,也擔心當地食物不合脾胃,就算是短途旅程,都要用上大件行李,帶上即食麵、旅行藥、各種衣履都要。其實,一半行李都是白帶,苦了自己。

我當管理顧問時,

Continue Reading

取捨與抉擇

旅行是一種遊歷,在什麼時段出外,我會為自己度身訂造適時的遊歷。這兩周到日本福井縣,我的目標是透過平常逃避的東西──鄉村生活──來尋找靈感。

出發前,我告訴來自東京的髮型師:「我將會去福井縣......」

話未說完,她便打岔:「去鄉下地方幹甚麼?」

我還是興高采烈地說:「就是要親親大自然,長見識嘛......我會跟漁夫出海捕魚,與農夫下田種米。你到過福井縣的若狹町、小濱、高濱嗎?」

她猛力搖頭,「沒有!我連老媽的鄉下都未去過!」

原來有人比我更「城市妹」!這兩年我刻意發掘鄉郊體驗,或多或少希望讓南轅北轍的人物、文化和生活態度,衝擊自己的舒適區,擦出創意。

我住在年輕農夫家裏。農夫進大學時想讀農業,但遭父母反對而攻讀會計,畢業後在銀行工作了七年,鬱悶透頂,決定忠於自己的志願,搬到福井縣的若狹町,先參加一所由政府開辦的農業中心,用兩年時間學習現代耕種技術。進修完畢的人,六成都回到城市去,但他選擇留下和結婚,並獲得地方政府的少許津貼作生活費。

當地很多老人不能耕種,田地都丟空了,看見這對年輕夫婦要田,索性免費借出八公頃農地(一公頃等於一萬平方米)。看見農田再次充滿生機,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