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朋友說起其侄女在我的母校念中學,「她想參加某一校隊,但在遴選時竟被拒絕。」
我聽得出言語間帶有絲絲不忿,問:「有什麼不妥?」
「她爸爸認為學校理應讓任何有興趣的學生加入校隊,拒絕參與令小朋友氣餒。他想過向學校表達不滿。」
我不同意這種想法,「孩子從小培養面對挫折,磨練品格,我看這才是福氣!你寧願她15 歲還是25 歲才開始經歷挫敗?」
朋友打量我究竟在說反話還是認真的。我繼續解說:「過分保護孩子只會製造玻璃心,日後出來社會做事稍遇不如意的事,便覺世界末日,豈不更容易精神崩潰?孩子真的有興趣該項活動,還可以參加班際比賽,既可從次一級別發展興趣,又能裝備自己下一年重考校隊。不然,挑選另一個更適合自己所長的校隊。」
孩子遇上挫折,父母親朋長輩的取態很重要。家長憤憤不平要為孩子出頭討公道,孩子便學會把責任推給學校和選拔過程;家長開導孩子從正面角度面對挫敗,孩子便能啟動學習心態回應逆境,視失敗為歷練,反思自己不足。
最近有人想請我演說,分享成年人如何面對逆境。我有點為難,估計人們大多想聽一個飽受特大苦難(如大病、車禍、破產)卻能絕地反擊東山再起的人演說,這才有號召力。友人堅持那些「浩劫生還者」對一般人來說,距離太遠,難以產生共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