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學做探險家

我讀中學時參加英文辯論比賽,有一條題目為「Man finds no solace in uncertainty」(在不確定中難找慰藉)。我老是不明白辯題,老師要花很長時間講解。之後覺悟,我一直逃避不確定情况,為的是確保那份有把握中的安全感。

小時候追求完美,怕犯錯,驚失敗,力求一切盡在掌控和預料之中。遇上稍為不可保證成功的事情,我寧願不做。

我發現自己被這種逃避失敗、避免不確定的心態支配,做事畏首畏尾,經常作出保守判斷,不敢改變和嘗試,人變得繃緊和死板。我把舒適區愈挖愈深,反而感到不對勁,像背負很多枷鎖,原來確定當中也不盡是慰藉。

每當有人問探險家黃效文,什麼人最有潛質當探險家,他最喜歡說:「所有三歲小孩都是出色的探險家,他們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,到處探索事物,看見東西就要用手摸、用鼻聞、用牙咬……然而,很多亞洲小孩開始上學後,學習背書、測驗、考試,填鴨式教育扼殺了不少探索精神。」

他像是形容我。不知何時開始,我變成穩打穩紮、怕出錯的「乖乖女」,探索是一種很陌生的詞彙,也不肯定學校有否教育「探索」這概念。

我開始從小事嘗試不做計劃,製造小量滋擾,習慣不確定和欠安全感的狀態。如臨時約朋友見面,稱之為「玩即興」、「見就見,不見就算」,又逼自己參加一些沒勝算的比賽,閱讀平日沒興趣看的書籍,跟弟弟入機舖「見識」,參與校外活動來增加與陌生人接觸……

然後到美國升學,更徹底挑戰在香港處處受庇蔭的舒適生活。大多課程都是蘇格拉底式教學(即教授主要是問問題,學生備課後作答),沒有預先為學生準備lecture notes,也沒有既定答案。其他起居飲食都是嶄新的,需要我逐一探索和適應。
出來做事也是先選擇主流行業,逐步隨着理想與熱情,進入較少人嘗試的新興行業,甚至走在前沿。

一路走來,很自然地進入了創業的旅程,可說是由日常生活的「探索者」,進入一種廣義的職業「探險家」。(聽此一言,黃效文會否見笑?)

很多讀者喜歡問我,如何衝出舒適區。首先是自我意識到哪方面是你的舒適區,什麼是你不敢放手的生活方式、做事手法或價值觀,然後有一萬種自我訓練方法,你要挑選適合你情况的方法,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。

我建議從小事做起。要緊記:探索是一輩子的鍛煉!

你可以透過旅遊來衝出舒適區。然而,歎世界、「到此一遊」式的旅行方法,很難帶來衝擊。很多人甚至把香港的舒適區帶到別國,加諸當地人來遷就自己的口味、品味和消費者主義。

我喜歡與探索者一起遊歷,但近年多了一些開始決心透過心度遊而衝擊舒適區的人同行。他們先踏出一小步,學習不強求自編自導的旅遊劇本,開放心靈聆聽當地人的故事來經歷其生活和激情。

有人跟我到訪老撾、緬甸、香格里拉和希臘鄉郊地區後,驀然發現落後地區並非想像中的危險、混亂、骯髒,反而處處充滿久違的淳樸、真誠和鄉土情。近距離與當地人同遊幾天後,帶走的不但是美好回憶,還有繼續發酵的啟發和感染。

不錯,這些較原始的生活方式會帶來一些不便:大多數當地人只能操方言,增加我們的溝通困難;有些事情不能預先安排妥當,總會有些變動,需要「玩即興」,故此會增加每日行程的不確定和憂慮。但正正是這些不方便、不完美、不確定,還有小量風險,才能激發我們的探索力,突破繃緊的舒適區,進入學習區開拓視野,培養抗逆能力。

只要你願意,也可以找回三歲時候的那個探險家——他一直在你裏面等待被釋放出來。

2018.6.19
--------Jun-19-2018

Author imag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