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Author image

Ada Ho 何靜瑩

107 posts Websit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

一廂情願做伯樂的罪過

假如你對一位陌生人說,你的夢想是做一個創作人,包括寫作、藝術創作和創造社會價值,更希望多認識來自不同背景的前輩高人,擴闊視野。對方非常賞識你,幾個月內精心搭建一個讓你發揮潛能的「舞台」。找到這樣的上司或合作夥伴,你會有何感想?會否珍惜你們的合作關係?事實往往出人意表。

我一廂情願地以為度身訂造一個職位給別人,令他夢想成真。心想對方就算不感激流涕,也應當帶點知遇之恩,大家應能和諧共處,一起創造奇蹟。

在那數月的過程中,我事事與他商討,他亦不斷表示難以置信,感到surreal(超現實)。故事so far so good,但「蜜月期」很快過去──沒有happily ever after,只有一輩子的遺憾。

他在講求學習和變革的新環境裏,逐漸顯得情緒反覆,頑固主觀,自我中心的一面原形畢露。他自認為創意無限,卻事事因循守舊,不能與人理性討論創新的理念和手法,否則便是不信任和不尊重他。我感到貨不對辦──還以為找到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(growth mindset)的上進青年,卻原來是固定型思維模式(fixed

Continue Reading

老闆也要講忠心

上司對下屬也要講忠心。怎樣才算是忠心的老闆?這離不開老闆如何要求員工顯出忠誠,自己也要做得到。

我聽過最多老闆埋怨的不忠心,是跟下屬一起策劃項目和達成共識後,同事繼而推出新方案,卻迎來同儕的抗拒、反對、埋怨等聲音。負責推行的同事不但沒有努力解說背後的緣由和理念,還迴避「做醜人」的風險,馬上劃清界線,擺出一副無奈的可憐相,推說是老闆的決定,自己只是敢怒不敢言的執行者。「我也有保留,但老闆硬要推行,我也沒辦法。大家幫幫忙,盡力做吧。」

這種置身事外的表達,或是默不作聲的一副聆聽狀,都能誤導眾人把矛頭指向上司。老闆間接聽到這種不負責、沒擔當的「情報」,滿不是味兒。如果此類行為是常態,老闆自然會暗自質疑此人的忠心。

換着是老闆在推行集體決定時遇上同事們的阻力,為了明哲保身而方便地推說是另一同事的主意,也會令同事感到被上司背叛。有老闆經常教導部門主管承擔其團隊的任何過失,不要只管怪責同事,應先告訴自己「都是我的錯」,此乃問責的情操。然而,項目中途出現問題,老闆還未弄清楚哪裏出錯、誰人做錯,便發起脾氣來,當眾指着主管說:「都是你的錯!」這種講一套、做一套的作為,對同事和公司算是忠心?

Continue Reading

浮誇中的內涵

來到上海,住在好友Fareeda 的寬闊老房子,空間感一時未能適應過來,攜着行李一頭栽進廚房去。抬頭看見一棵樹,只有九根樹枝、九片大葉,卻浩浩蕩蕩地向四方八面伸出來,好不任性!

把大盆植物放在廚房裏,彷彿要告訴世人廚房「大而無當」(她不在家煮食)。我對着這般架勢呆望了片刻,腦袋只出現兩個字「浮誇」,主人卻大言不慚地說是「欣欣向榮」。
她記得我喜歡ice wine,連忙開酒。我在臉書寫上「震撼浮誇,盡在Fareeda家」。

話說回來,我竟敢在她面前大聲疾呼「浮誇」,當然已衡量過這人有足夠自信和內涵,能抵受這種與事實不符的「誇張修辭法」。

Fareeda 出身於4A 廣告公司,受過十七年「地獄式訓練」。在澳洲出道,近二十年前搬到北京,後來到上海,乃品牌策略及客戶服務的兩棲動物。數年前加入一間本地公司,進入數字營銷(digital marketing)的範疇,並逐漸步入大數據分析客群需要,現加入一間上市公司擔起數字化(digitalization)及數字化轉型(digital

Continue Reading

擁抱逆境

一位朋友說起其侄女在我的母校念中學,「她想參加某一校隊,但在遴選時竟被拒絕。」

我聽得出言語間帶有絲絲不忿,問:「有什麼不妥?」

「她爸爸認為學校理應讓任何有興趣的學生加入校隊,拒絕參與令小朋友氣餒。他想過向學校表達不滿。」

我不同意這種想法,「孩子從小培養面對挫折,磨練品格,我看這才是福氣!你寧願她15 歲還是25 歲才開始經歷挫敗?」

朋友打量我究竟在說反話還是認真的。我繼續解說:「過分保護孩子只會製造玻璃心,日後出來社會做事稍遇不如意的事,便覺世界末日,豈不更容易精神崩潰?孩子真的有興趣該項活動,還可以參加班際比賽,既可從次一級別發展興趣,又能裝備自己下一年重考校隊。不然,挑選另一個更適合自己所長的校隊。」

孩子遇上挫折,父母親朋長輩的取態很重要。家長憤憤不平要為孩子出頭討公道,孩子便學會把責任推給學校和選拔過程;家長開導孩子從正面角度面對挫敗,孩子便能啟動學習心態回應逆境,視失敗為歷練,反思自己不足。

最近有人想請我演說,分享成年人如何面對逆境。我有點為難,估計人們大多想聽一個飽受特大苦難(如大病、車禍、破產)卻能絕地反擊東山再起的人演說,這才有號召力。友人堅持那些「浩劫生還者」對一般人來說,距離太遠,難以產生共鳴。

Continue Reading

超出期望

「 剛來到新公司幾個月,我想exceed expectation,暫時不想請假。」一位跨國企業高管掙扎着應否在暑假期間請五天假外遊。

我想起幾年前另一位獨角獸創辦人跟我說:「目標一定要exceed expectation!只能做到meet expectation的話,其實不夠好,顧客會把你忘記。」

可以想像,這些人的成功之道,首先取決於自己的心態。他們沒嗟怨別人的期望不實際,也沒抱怨公司的期望過高。基本上他們說的不是管理期望(manage expectation),更不是滿足期望(meet expectation),而是推至更高境界——超出期望(exceed expectation)!

打工仔一般認為滿足了公司期望便應順理成章地獲得晉升和加薪。然而,上司通常衡量員工能否在現有崗位中超出期望,以顯示其再上一層樓的潛質,才會考慮日後委以更多重任。能夠洞悉上層如何評估一個人的潛質,便能衝破傳統觀念。

換言之,一般「做好這份工」的心態最多只能滿足人們給予現有職位的期望,但遠不是超出期望。另一窒礙超出預期的態度,是斤斤計較、怕吃虧、不願多承擔,同事和上司要求多幫忙一點、做多一點,計較的人必反問是否有報酬,或要求升職後才肯出手,「這不是我的工作範圍,升職後我自會有所表現。」

很多人甚至本末倒置,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