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動魄驚心的專欄寫作

新書才面世數月,在書展舉辦的發佈會才曲終人散不久,兩場在天地書局舉行的分享會還未舉行,怎麼又要預備明年的新書出版?

如往年一樣,我須把過去一年的報章專欄文章結集起來,整理目錄,然後寄給出版社作編輯和校對等工作,還要苦思邀請誰人寫序,定出貼切的書名,創作吸睛醒目的封面設計⋯⋯

這將會是四年裡的第四本著作,理應得心應手,並像農夫收割般滿心歡喜才是,何解心裡感到異常的糾結和忐忑?

內容和構思已在一年多前與出版社編輯擬定,偏重撰寫個人經歷和深層反思,與讀者來個360度的「心度遊」。除有遠赴彼邦的遊歷見聞,也有近在咫尺,發生在平凡不過的家園和生活裡觸動心弦的生命歷練——自身患病體會和醫院病房裡的「見識」,在講台上與聽眾的互動,在領導培訓班與學員審視個人失敗個案的歷程,還有走進內心,窺探遺憾與得失的剖析。

這些穿插於生命裡不同角落的心度遊,落筆前先在腦海裡自我糾纏一番,然後絞盡腦汁、挖空心思,嘗試用筆墨逐字逐句描出最深沉和深層的感知感想。

每周專欄變成每周自己與自己對話,還是與自己對罵、角力和辯解,我也搞不清。只知現在就要重閱這一年的「360心度遊」文章,重溫往事,再次感受提筆時的嘔心瀝血,自是另一場觸目驚心的「旅程」。

最慘烈難過的日子無疑是每個周日騰出幾個小時,經歷腦力和心力的交錯、過去與現在的交戰。特別是近年有一半時間不在香港,一邊在外地心度遊,一邊要琢磨如何在平面的文字與讀者作立體的心度遊。

在寧靜的海灘海旁、在深山閉關、在如詩如畫的湖邊寫作固然相得益彰,但我亦練就了任何時空和地點都能寫作的境界,無論是飛機、旅遊巴、酒樓、地鐵、博物館、候機室候診室巴士站火車月台,還是倦得半閉著眼躺在沙發睡床病床上⋯⋯秘訣就是截稿的死線。

在外遊歷時,往往忘記了每周「功課」,當驀然想起已是周日下午,心情會突然沉重,繼而無病呻吟。我在日本民宿的榻榻米上寫到腰痠背痛,邊拉筋邊苦思內容。在澳洲的蔚藍天空下,我躺在酒店沙發上或坐在咖啡室的smashed avocado旁,腦海卻反思另一時空的心度遊。到朋友的別墅過年,一群人吃過年夜飯後在後花園放煙花,我只能躲在房間裡,對著手機打字。參觀京都Miho美術館之際,我在這個桃花源找了一張百年老樹造的木凳,低頭寫稿。

這種大煞風景、反高潮的「自虐」情況屢見不鮮,不足為奇,但很多朋友都感心疼,看不過眼,紛紛勸說轉寫雙周專欄,甚至停止寫作。連本身喜愛寫作的人都說不會務求篇篇落足鮑參翅肚的材料,強調專欄作者的生存之道是煮青菜淡飯,偶然才烹調一頓「九大簋」,否則很快會油盡燈枯,讀者亦會吃膩。

我並不奢求篇篇巨著,只認為就算煮住家飯,也要用心煎好一隻好吃好看有營養的荷包蛋,白飯有口感而不是「爛飯」,青菜也要鮮味彈牙。其實,燒好一頓清茶淡飯與寫好一篇樸實的文章一樣,一點都不容易。

曾有位報紙總編輯,說我太認真,認為只須五篇裡寫出一篇淋漓盡致的「真章」,讀者會照樣收貨,這才是固本培元的持續撰寫專欄的秘訣。他舉了一些知名專欄作家為例,說他們都是大半文章自我「翻炒」,觀點重複又重複,間中才寫出一兩篇大作。

然而,我是有自知之明的。大作家和公眾人物隨便寫一兩個觀點便是金石良言、真知灼見,但我這等小薯只有戰戰兢兢、謙虛謹慎地筆耕的份兒,才稍有可能贏取一點注意。我一直抱著一個態度:先要過得自己一關,認真寫出有質素、自己也喜歡的文章;就算炒碟小菜,也要像「小炒皇」般竭力做到最好。

至於為何還自虐式地堅持寫專欄?我希望成為一把較少人聽到的「聲音」:無論講述職場中的兩難、矛盾、衝突,還是生活點滴與內心掙扎,都能引發讀者衝出既有的思維框框,躍進更適切的範式。

文字是聲音,也是感染力。

透過以自省為主的寫作,這把聲音以不同形式呈現:時而當頭棒喝,時而細弱如生活小節小故事小人物,有時辛辣露骨,有時活潑含蓄。我總希望寫作能給人啟發,渾沌迷惘中燃點一線曙光,千絲萬縷中打通經脈,在眾人習以為常的陰暗小道中殺出豁然開朗的磊落大道。

所以,我是寫給讀者看的;既然不是為自娛而寫,那麼,每周寫作的煎熬和苦悶,就變得理所當然了。

我常跟朋友說,要不是社交網絡可以即時讓作者為自己「把脈」,感受到文章能否引起共鳴、產生力量,我沒可能一口氣寫了四年的專欄,且不可馬虎怠慢,更不敢偷工減料。沒有讀者,寫作只是「貪過癮」,那倒不如放在家中做日記自賞吧。

我對寫作,特別是每周專欄,又愛又恨。

2017.11.2

-------------2-Nov-2-2017

------------Nov-2-2017

Author imag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