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例外與規律

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兩種判斷之間徘徊:什麼是例外?什麼是規律?好多時以為某種想法和做法是理所當然的規律,到頭來才發現根本只是例外,exception but not the rule!

一般認為給予別人機會,悉心提攜教導,對方縱然未必知恩圖報,但應有一定程度的知遇之恩。這應當是「規律」吧。

我遇過幾個人,有嚴重宅男,有事業失意的才子,有求教創業指引的富二代。我覺得他們只欠一盞明燈,和一位「導航者」,遂伸出援手。

給宅男一份安定工作,他受不起工作壓力和融入不到社群,還要把我當作魔鬼。我創造幾個舞台讓不懂發揮潛能的才子重新上路,他卻變得不可一世、意氣風發,甚至「過橋抽板」。

求教者學了兩招創業小秘笈後,不但頭也不回不說聲道謝,還怕我掩蓋其光芒。當初哀求我在其共享工作空間的開幕日給演說,到我在前一天追問細節下才知道他改變了主意;從他含糊其辭的曖昧態度,才聽出原來我成為了他的威脅。開幕當日我純為「給面子」而大方出席,他的大股東卻不明就裡,還當眾拉著我手上台,請我介紹我的初創企業。那人頓時渾身不自在,我卻很識趣,為他打圓場,說沒有準備演說,氣氛相當尷尬。大股東事後通知我,要送我一年免費使用其中一間辦公室。哈,我是通情達理之人,這個便宜不敢貪!

一般認為把分工和責任事先說清楚、把期望管理好,加上自告奮勇頂了個「醜人」角色,大家便能各就各位,專心工作。這不應是規律麼?

遇上一位極為霸道的合作夥伴,拍檔找我商量,不要讓助手與他周旋,免得被他欺凌而鬧辭職。我更大義凜然地提出拍檔需要寧靜心境專心創作,倒不如由我負責招架他,保護我們的立場和利益,就算當醜人也不介意。倘若抵擋不住,拍檔還能超然地出來做「好人」,平定大局。

這樣為拍檔設想,還崇高地為其當砲灰,我連自己也覺感動起來!

那人果然咄咄進逼、殺氣騰騰,到了攻擊我人格的關鍵時刻,拍檔出來平息風波。然而,他提議我lay low(保持低調),免得那人繼續動肝火。我還以為他知道我正遭受欺凌而支援我,故接手處理與那人的關係。過了一段時間,我才發現他們變得同聲同氣,一致認為我是萬惡之源,並將我邊緣化。怎麼拍檔「忘記」了當初的分工協議?要不是我甘願保護其「好人」角色,他能以極超然的姿態走出來?他不但沒有還我一個公道,反而私通外人把我踢走!

例外與規律之間充滿幻滅、迷失和覺醒,夾雜著絲絲懊悔、委屈和「戇居」的自憐自責。

然而,就算遇上各種出人意表的例外,我們還要堅持「例外印證規律」(exception proves the rule)。就像一次半次的灼傷,不至於嚇退我們終身遠離所有火爐,反而學懂調校溫度和使用方法。這來自一個信念——相信「規律」始終是王道,不容許「例外」帶來永久性損害,而變得心胸狹窄、憤世嫉俗,從此踏上陰暗小路。

我依然相信在事業和生命上給別人幫一把,是應當的。但人各有志,對方如何接收和回應,都不是我能控制或預見的。

我仍然花精力栽培有志者或迷失者,就算過程或結果讓我感到恨鐵不成鋼、拉牛上樹或看錯人,最多心疼一會兒便算了,但不會容許一些例外變成規律,從此扭曲我對真善美的追求。

做事出於善意和崇高精神卻沒有產生預期中的結果,固然是遺憾。但重點是如何從中學習,改善自己——修正「閱人」和觀察力,調校給予栽培的步伐。有人過橋抽板也好,利用我做醜人作擋箭牌也好,這些背叛更能擦亮我的眼睛,學習看透人生百態、看破世情。這些例外的經歷使我變得成熟,更有智慧和內涵。

面對沒精打彩、沒自信的人,我不再為了激勵鬥志,而給予鋪天蓋地的讚賞和鼓勵;面對黯然的才子才女,我不再過分吹捧他們而令其ego無限膨脹;面對滿口仁義道德的人,我變得謹慎地「聽其言、觀其行」,不會隨便把頭栽進去為其做炮灰。

不可讓個別例子打沉,令我們忘記規律的存在!

最近碰上一位舊同事,我一時感觸告訴他,當年我看得出他很有潛質,是CEO材料,花很多精力塑造他成為C-Suite(企業最高管理層)和創業者,把他當成我的接班人看待,讓他負責不同崗位,以擴闊視野,令其「接地氣」。我看得出他可能不太適應這種亂中帶序的創業環境,每數天向他解釋和確立當時的氛圍和紛亂乃創業規律,盼望他不會嚇跑。九個月後,他提出辭職,說要回到舊公司;我見他去意已決,只覺可惜。

現在舊事重提,他承認當時確實一知半解,也不習慣初創企業的節奏。離職後,卻經常回顧那九個月的經歷,才驀然醒覺他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了那麼多,眼界開了那麼多,歷練相等於別人幾年的經驗。

現在,他真的要創業了,我感「老懷安慰」之餘,更覺安慰——以心待人,效果未必馬上呈現眼前,但對另一個生命,卻繼續發揮影響和蛻變。我選擇相信這個規律。

2017.11.9

--------Nov-9-2017

Author imag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