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
Tag: Self-management

Total 28 Posts

城鄉交替的奇幻旅程

從小幻想住在一個小村莊會是怎麼樣的感覺。像動畫《飄零燕》的色彩繽紛、純潔可愛的夢境?像電影情節的充滿智慧與生命轉化,還是平淡的隱士生活?

半年前,我受夠了香港疫情下被長期「囚禁」室內的鬱悶,一於變成digital nomad(數碼游牧者),出走到台灣東部一個如詩如畫的鄉村——池上。認識我的朋友,特別是跟我共事過的人,都奇怪我這個連香港人也嫌太快和chur(緊迫)的city girl,在偏遠農村可以生存多久?

從一個地極走到另一地極,我開啟了一場經常充滿極端體驗的奇幻旅程。
------------Mar-18-2021

細味小確幸 蘇醒感性感知

小時候經常期盼能活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,看一套地震天搖的勵志電影,戀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,給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。結果,內功和智慧都是從枯燥乏味、微不足道的小事磨練出來。

在鄉村生活,就是學習細味村上春樹所說的「小確幸」——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。都市人忽略平凡小事,也錯過當中值得感恩和回味的情誼,只求用娛樂來餵養身心靈的需要,用喧鬧來掩蓋內心呼喊,用俗套色彩來擺脫生命中的原始底色。來到寧靜的鄉下不能以城市的慣常「精神鴉片」來麻醉自己,便只好鼓起勇氣蘇醒感性感知的一面去面對。

池上本來就不是一般的農村。經過多方面的努力,這個風光如畫的魚米之鄉在十數年間孕育文化藝術氣息,

Continue Reading

你有沒有欠自己一個交代?

很多人都會向我表白,覺得生命需要突破,再說白一點,他們覺得很「悶」。

他們其實問對了人,因為我從小害怕無聊、沉悶,經常要找有意義的事情來做,否則便覺迷失和頹廢。我隨即問他們小時候是否每個暑假都立志看書和突破常規,但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,虛耗於重看電視劇如《神鵰俠侶》第8次、與弟妹同學玩撲克牌,到開學時充滿內疚感?他們莫不點頭稱是,而這些無聊沉悶感隨着離開校園與日俱增,因為出來工作後的空閒時間差不多都屬於自己,需要智慧懂得發揮這些剩餘「bandwidth」,才能給自己一個交代。

我明白他們說的「悶」不是要令自己忙個不停便能解決,而是能否好好運用時間、心力和天賦創造價值,這便算是對自己人生有一個交代。這種「悶」是對生命意義、對個人學習的要求,只要認為所做的事情可以對世界帶來一點好處,或自己能夠有所長進和啟發,無論有多忙,壓力有多大,都是值得的。

但我又不忍心說出心底話,因為激發他們活出使命人生的「副作用」,往往是充滿不確定、偏離主流的孤獨,尤其看到朋輩安逸生活時,哪怕是自己不想追隨的物質生活,都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內心掙扎。

我想診斷清楚坐在面前「無病呻吟」的人,

Continue Reading

在亂世中自我管理

去年疫情進入第三波以前,曾參加我的領導培訓課程的高管,大多能保持士氣,並善用多出來的空間認真思考管理和領導問題,經常找我討論一直擱在一旁不想理會的人事和紛爭問題。疫情來到第四波,加上政治不穩定而需考慮應否離開香港,被裁員被減工資的打工仔或不斷燒錢的老闆,無不憂心忡忡,前途不明朗還要擔心第五波何時來臨,我也更加深入地幫助大家處理心理狀况,從管理別人轉移到管理自己的迫切需要。

面對現實 調適價值觀

去與留,不止是留不留在香港的問題,更是留不留在熟悉的工作環境。說到底,這要審視自己的學習能力,進而是能否啟動新的學習模式。

一直有穩定工作和固定生活模式的人,調節能力最受不起風浪。有些人不願意面對現實和接受變更,有些抱自欺欺人的心態,癡癡地等待香港回復至從前熟悉的生活模式。價值觀的調適是一輩子的功課,就是真正的學習——學習新的觀念,學習不同的信念,學習與新格局一起呼吸。

習慣與不確定因素同行

保持一種使命感(a sense of purpose),在風高浪急與呆滯不前之間,你不至迷失,因為你的purpose,能給你坐標(anchor),令你不被洪水淹沒。

從前的計劃和目標被打亂了,現在不少人要重新打造新時代裏的目標和一系列的計劃,需要一段時間,心情免不了時刻處於七上八落、患得患失的境界。有些人認為有一定程度積蓄的中年人擁有更多選擇,然而,他們卻較難轉行,

Continue Reading

學習樂觀 不做dead body

我在中學時期,班裏總有一兩個同學經常往悲觀方向想東西,什麼都說不行,最後大家便會跟隨她們放棄任何嘗試。我不喜歡被她們拖後腿,每逢組織創新活動時,都不會邀請她們加入團隊,免得大家連試都不敢試。

出來工作後,也偶然遇到另一種極端的同事:過分樂觀者容易「下巴輕輕」、不計算清楚風險與難度便草率推行新政。如果老闆過度樂觀(尤其二世祖!),草率要求團隊不斷推出欠缺深思熟慮的項目,令眾人疲於奔命之餘,太多半途夭折的失敗項目更會打沉士氣。

如何處理別人或自己的樂觀或悲觀?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做了多年研究,得出重要的結論:

  1.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但樂觀者更能承受壓力,重新站起來;悲觀者容易放棄,甚至陷入憂鬱。
  2. 樂觀者的韌力令他在工作、學校和比賽成就更多。樂觀也可增強免疫系統,令身體健康甚至更長壽,亦令人感到愉悅。
  3. 機構、團隊、公司應當充滿樂觀者。招聘員工的評核測試,除了傳統的能力及推動力,還應加入樂觀程度。
  4. 如果無助和憂鬱可經由學習而來(稱作習得無助,learned helplessness),那麼樂觀也可以經由學習而來(稱作習得樂觀,learned optimism)。換言之,悲觀者可改變自己變得樂觀,獲得隨之而來的工作滿足感、健康和愉悅。
Continue Reading

另類職場培訓──應酬飯局眾生相

我出來工作的頭10年,其中一個掙扎是跟老闆出外與不同種類的人吃飯——casual得來又帶點工作成分,公司禮節得來又是天南地北無所不談。究竟人微言輕的我應該表現自己,還是默默品嘗佳餚?

理論上,當眾人皆知我輩分低,只期待我做一個「表面投入」的聽眾和得體的「賓客」:適當時候跟大家笑幾聲,適當時分倒茶甚至點菜,表示自己有所貢獻,做個醒醒目目的小助手,其餘時間大可盡情地享受美酒佳餚。

識諗的,便知道這是辦公室環境以外的一種工作培訓,塑造360度的視野和能力,是老闆出於「入錢落我袋」的好意,除了要領情和感恩,自己也要爭氣,好好從中學習一些真諦。

● 「妹仔陪笑」還是「入錢落袋」?

實際上,自尊心總會作祟。兩三個小時都沒有說話的份兒,自覺沒用,又要做「妹仔」陪笑,斟茶遞水很降格;久不久出句聲刷刷存在感,往往被ignore、打岔;或眾沉默,才發現自己不是失言便是說了一些低質的笑話或爛gag,人家不用給面子陪笑,甚至覺得我出聲都是多餘。

此外,遇上大部分話題都是自己聽不懂的生意經、行業笑話,還有超出我認知能力的人生哲理……大部分時間我都是一知半解,那種空白感、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