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Author image

Ada Ho 何靜瑩

107 posts Websit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

接地氣的一席話

最接地氣的見解莫過於出自正在戰場搏鬥的創辦人之口。上周五共享工作坊Bloom邀請了9GAG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Ray Chan演講,我發現他異常地平實坦言,亦因此而拳拳到肉、字字珠璣。

演講完畢後,大伙人不願離開,圍著他繼續討論。有人問:「你怎麼看work-life balance?」

又是這個相當觸動(其實是纏繞)我的問題,三十三歲的Ray會如何回答?我屏氣凝神,側耳傾聽。

「這句話荼毒了不少年輕人。」哇,他居然將一句大多數管理人不敢說的真話,一下子就吐了出來。他如實說出心底話:「工作和生活真的需要對立?難道八小時工作、八小時私人時間、八小時睡覺就是work-life balance?平衡能用時間長短來量化嗎?」

我在心裡吶喊:「太好了!由一位千禧世代的創辦人說這番話,真是無懈可擊!」

他強調每人應選擇一份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,便能開心回家;家裡過得開心,又能充滿活力回到公司,這才是有意思的平衡。就算是八小時的所謂穩定工作,卻做得不開心,又沒有發展機會,這還算是平衡?

他自問自答:「互聯網是不分晝夜的。我們能否下午六時關機,著客戶明天請早?」他重申每個人都有選擇:「大家可選擇提供朝九晚五工作模式的機構,但我們的公司肯定滿足不了這種要求,在面試時便會說清楚,

Continue Reading

寬恕是情操還是幫兇?

話說我與朋友被邀出席活動,主辦人更託付我們邀請另一位我在餘生都不想再見的人。我著朋友問明那人是否出席,我樂意迴避。

本以為朋友知道我與那人之間的瓜葛,便當理解我不會與之出現同一場合,免得尷尬。怎料,友人不肯罷休,「如果我安排你們坐在場內不同區域,行嗎?」

我有氣沒氣地回覆:「地方不大,難免冤家路窄。」

友人還想找個兩全其美的方法,我惟有斬釘截鐵地說:「我不喜歡與一個被我辭退的人再次碰頭!」

朋友竟殺來個回馬槍:「寬恕別人從來都不易為,但這是上帝的教導。」

幹麼出動上帝來壓我?迴避冤家、避免尷尬場面,與寬恕又有何干?

我這朋友的表面「勸諭」,骨子裏是一個「論斷」,正正在我的傷口上灑鹽!我一直給予對方「七十個七次」的寬恕,但換來的不是迴轉,而是更多的背叛,和我被折騰到進入急救室,最後才狠心辭退他。我的傷口還未痊癒,反被控訴沒跟從上帝的教導寬恕他,真是荒謬得猶如責備一個被強姦的女子沒有原諒侵犯者!

我再沒有找這朋友一段日子了,覺得高攀不上站在道德高地的他,亦感到其「too simple,sometimes naive」的氣節,已到達一個不用分辨是非的地步,令人窒息。

有位老闆讀過我兩周前撰寫的《

Continue Reading

想要和需要

人們經常把想要(want)和需要(need)混為一談。其實,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需要,而想要的有時與需要無關,更可能是背道而馳——愈得到所想,愈滿足不了所需。懂得區分兩者,是成熟的修為。

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,還錯誤以為所想等同所需。究竟我們正在追求的目標,有多少是為「想要」而白拼,多少是為了有價值的「需要」而堅持追求?

「為啖氣」就是為了一時想要保存面子和自尊,明知有違需要,就算是兩敗俱傷也要爭回這口氣。很多人抗拒改變,也是為了追求「想要」的短期利益和舒適;改變帶來風險,大家看不到長遠的「需要」在於今天的革新。

我每日的功課是收窄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之間的鴻溝,把想要調校為需要,訓練自己想做一些滿足需要的事情,慢慢習慣結合需要和想要(I want what I need)。

這豈不是很辛苦?是啊,抽時間做運動、

Continue Reading

例外與規律

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兩種判斷之間徘徊:什麼是例外?什麼是規律?好多時以為某種想法和做法是理所當然的規律,到頭來才發現根本只是例外,exception but not the rule!

一般認為給予別人機會,悉心提攜教導,對方縱然未必知恩圖報,但應有一定程度的知遇之恩。這應當是「規律」吧。

我遇過幾個人,有嚴重宅男,有事業失意的才子,有求教創業指引的富二代。我覺得他們只欠一盞明燈,和一位「導航者」,遂伸出援手。

給宅男一份安定工作,他受不起工作壓力和融入不到社群,還要把我當作魔鬼。我創造幾個舞台讓不懂發揮潛能的才子重新上路,他卻變得不可一世、意氣風發,甚至「過橋抽板」。

求教者學了兩招創業小秘笈後,不但頭也不回不說聲道謝,還怕我掩蓋其光芒。當初哀求我在其共享工作空間的開幕日給演說,到我在前一天追問細節下才知道他改變了主意;從他含糊其辭的曖昧態度,才聽出原來我成為了他的威脅。開幕當日我純為「給面子」而大方出席,他的大股東卻不明就裡,還當眾拉著我手上台,請我介紹我的初創企業。那人頓時渾身不自在,我卻很識趣,為他打圓場,說沒有準備演說,

Continue Reading

動魄驚心的專欄寫作

新書才面世數月,在書展舉辦的發佈會才曲終人散不久,兩場在天地書局舉行的分享會還未舉行,怎麼又要預備明年的新書出版?

如往年一樣,我須把過去一年的報章專欄文章結集起來,整理目錄,然後寄給出版社作編輯和校對等工作,還要苦思邀請誰人寫序,定出貼切的書名,創作吸睛醒目的封面設計⋯⋯

這將會是四年裡的第四本著作,理應得心應手,並像農夫收割般滿心歡喜才是,何解心裡感到異常的糾結和忐忑?

內容和構思已在一年多前與出版社編輯擬定,偏重撰寫個人經歷和深層反思,與讀者來個360度的「心度遊」。除有遠赴彼邦的遊歷見聞,也有近在咫尺,發生在平凡不過的家園和生活裡觸動心弦的生命歷練——自身患病體會和醫院病房裡的「見識」,在講台上與聽眾的互動,在領導培訓班與學員審視個人失敗個案的歷程,還有走進內心,窺探遺憾與得失的剖析。

這些穿插於生命裡不同角落的心度遊,落筆前先在腦海裡自我糾纏一番,然後絞盡腦汁、挖空心思,嘗試用筆墨逐字逐句描出最深沉和深層的感知感想。

每周專欄變成每周自己與自己對話,還是與自己對罵、角力和辯解,我也搞不清。只知現在就要重閱這一年的「360心度遊」文章,重溫往事,再次感受提筆時的嘔心瀝血,自是另一場觸目驚心的「旅程」。

最慘烈難過的日子無疑是每個周日騰出幾個小時,經歷腦力和心力的交錯、過去與現在的交戰。特別是近年有一半時間不在香港,一邊在外地心度遊,一邊要琢磨如何在平面的文字與讀者作立體的心度遊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