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a Ho's Weekly Column
Author image

Ada Ho 何靜瑩

107 posts Website
Ada is Founder and CEO of internet startup, Paxxioneer. She co-founded social enterprises, L plus H Fashion and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. She is a weekly columnist and author of 4 books.

燃燒自己〈「做自己」系列/四之四〉

踏入青春期,意味著進入一個找尋自己與塑造自己的冰火時期,那時我匿藏在金庸小說裏的武俠世界。
看金庸小說,總有兩種火在心內燃燒。一是讀到兒女私情的情節時,有種蕩氣回腸的感覺;另一種在體內燃燒的是之前未曾感受過的火,被小說中正義凜然的大俠觸動,令人壯志豪情。

這團莫名的火往往於這些畫面燃點起來:一位大俠路經樹林,隱約傳來良家婦女的陣陣慘叫聲,原來有兩個猥瑣大叔欲施以強暴。大俠挺身而出,三兩下功夫便把強盜打個落花流水,然後脫下棉襖,披在婦人身上。婦人連聲道謝,想以身相許,但見大俠瀟灑轉身,昂首闊步離開。

我嚮往這種感覺和氣概,開始鑽研這團火的底蘊——怎樣令它燃點起來?如何持久?莫非要找個樹林營救良家婦女?

中學會考那段留在家讀書的日子,我的小息時間是開大喇叭,播放勵志激盪的音樂劇歌曲。我的摯愛音樂劇是《Man of La Mancha》、《Jekyll & Hyde》、《孤星淚》、《歌聲魅影》,還要放大喉嚨伴唱,直到那團火熾熱起來才罷休!

在我生命中的不同階段,總有人用自己的生命把我燃點起來。我發現近朱者赤,近激情者火熱!有時候為了認識高人,就算長途跋涉也在所不辭。

數年前,我開始製作青少年音樂劇,

Continue Reading

顛覆自己〈「做自己」系列/四之三〉

很多人在職場裏浮浮沉沉,等待機會;就算是事業順利的人,或多或少都逃不過這種經歷。

我遇過不少有點才華的人,怕大機構人事複雜、辦公室政治,在小機構又嫌鬱悶、無方向感,被同事罵幾句又覺不公允,放不下自尊心,索性用自由身方式賺錢,既不須上班時間困身,又可多出外遊歷,做自己喜歡的事。

頭一年是享受,第二年開始要為兩餐奔波而逐漸「放下身段」接些低趣味、低回報的工種。專業技能呆滯不前,人脈網絡不知不覺地萎縮,發現自己在茫茫大海裏下沉多於浮在水面,同期出道的朋友,包括曾被自己看不起的人,好像快要上岸。

所謂自由身,可能一點也不自由,甚至相當吃力,不禁嗟嘆「懷才不遇」。

你在浮浮沉沉之際,是怎樣等待機會的?如果你的心態是抱住個水泡,邊享受碧波暢泳,邊等東風把你吹到理想中的彼岸的話,很大可能水泡漏氣速度快過東風的到來,機會不斷在你面前掠過,你卻抓不住,甚至從沒覺察到機會一次又一次地擦身而過。

我在浮沉之際,無論心情多麼唏噓和鬱悶,都會想像自己是滑浪者,在海中等待海浪逐漸靠近,然後踏上衝浪板,乘風破浪。我在海上的浮沉不是虛度光陰,更不是「光等運到」,而是帶著意識、

Continue Reading

塑造自己<「做自己」系列/四之二>

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做過無數實驗,探求究竟先天遺傳還是後天培養,更能影響人的發展,但始終難以定論哪個更具決定性。上至學術界研究,下至中學生辯論比賽,還是普通人茶餘飯後的討論,「nature vs nurture」都是最佳辯題。

要尋找和認識自己,不僅要了解先天的才智天資和性格取向,因為「我」也不斷受到後天的成長環境、際遇和社會文化塑造和影響。每個人都是無止境地成長或倒退,沒人能定格停留於一個狀態,故此,認識真我是一輩子的功課。

青少年時期是重要的自我形成期(formative years)。少年人開展「自我發現工程」之餘,同時發現自己必須與別人相處,學習建立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。

「我」不斷被別人和環境改造和轉化,往往要從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情緒,才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和改變了,從前的自我認知已屬過時,或根本沒真正了解過自己。

初中時期,接觸到的朋輩、學校和社會,混和着家庭的價值觀,衝擊着我當時有限的「自我意識」和「自我形象」;面對一個更大的圈子,我因不懂對應不同聲音和批評而感到迷惘。

我在中一那年已開始懼怕中五會考,雖能考取優越成績,但小學年代考取第一名的興奮感覺驀然消失。我看不到前路有何令人神往和着迷之處,只看到「

Continue Reading

認識自己<「做自己」系列/四之一>

上周提過,最近網上瘋傳的美國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羅伯茨(John Roberts)的一篇給中學畢業生的致詞,其中較少人引用的一段,同樣發人深省:

「你們確實應該做自己,只是你們得了解做自己的意義何在。除非你很完美,否則做自己不代表不用作出改變。

「在某種意義上,你不應該做自己,而是應該變成更好的人。大家說『做自己』,是希望你們不要輕易順從外界要求你們成為某種人。

「但除非你們了解自己是誰,或思考過自己是誰,否則無法『做自己』。

「做自己」(Be Yourself)是一輩子的功課:一方面要認識自己、發現自己,另一方面被教育、環境和人生歷練塑造、建立和改變自己,為的是「做好自己」。這些大題目,我會以一連四周的文章與大家探討「做自己」的功課。

在我的記憶裏,小時候開始有「我」這概念,主要是來自周邊的人,先由家人說起。我有兩姊一弟,即排行第三。每次有親朋探訪,我都感到懊惱,因很少有人能記得起我的名字,「你是靜靜,不!思思,

Continue Reading

祝你遭遇不幸

探索內心,與自己作一個「心度遊」。我與抑壓良久的遺憾和失敗「四目交接」,反覆問自己:為何這些事情還能牽動我的神經?應如何面對自己才能讓過去的幽靈R.I.P.?

最近網上瘋傳的一篇報道,是美國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羅伯茨 (John Roberts)在一所中學畢業禮的致詞,我一直琢磨這番發人深省的話。

「我不會像其他致詞嘉賓那樣,祝你們一帆風順、事事順心。」羅伯茨告訴畢業生,「在接下來的日子中,我希望你們會遭受不公平的對待,如此你們才會知道公義的價值;我希望你們被背叛,如此你們才會學到忠誠的重要。」

「很抱歉這麼說,但我希望你們時而感到孤單,你們就不會將朋友視為理所當然;我希望你們時而遭遇不幸,如此你們才會意識到機會和運氣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,而體會到成功不完全是自己應得的,而他人的失敗也不全然是他們所應受的結果。」

「當你失敗的時候,我希望你的朋友們幸災樂禍,讓你們了解運動家精神的重要性。我希望你們遭忽視,如此才會知道聆聽他人的重要性。我還希望你們遭遇足夠的痛苦,以學習同情心。」

我要多謝生命中遇上過的各樣「冤家」,他們苦我心志,勞我筋骨。小妒忌竟可無限放大為嚴重誤會;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把我的一言一行無限扭曲;創造機會讓下屬發揮才華,他們竟以行為失當、秘密賺外快和諸多控訴作回報……電視肥皂劇的橋段或舞台劇的荒誕劇,居然發生在眼前,

Continue Reading